知青往事:在陕北插队时帮老乡写对联闹出笑话,老乡并未怪罪

郑小楷是六八届初中毕业生,他上小学时就写的一手好字,特别是毛笔字,写的更是龙飞凤舞,笔画流畅又大气,不光是学校老师表扬他,左邻右舍也都夸奖。因为他年年帮邻居家写对联,郑小楷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因为写对联的事情,郑小楷他们在陕北插队时还写对联作弄过陕北老乡,幸亏陕北老乡淳朴宽厚不计较,不然的话,郑小楷非得挨一顿骂不可。每当说起当年在陕北给乡亲们写对联的事情,郑小楷就觉得不好意思。
知青往事:在陕北插队时帮老乡写对联闹出笑话,老乡并未怪罪
文章插图
1969年1月23日,郑小楷他们九名北京知青来到了陕北的前曹家河大队,他们被分派在前曹家河二队插队落户。这九名北京知青五男四女,都是六八届初中毕业生,他们是同一个班级的,临毕业那年,郑小楷是班里的班长。副班长叫陈军,也和郑小楷一起来到了前曹家河二队。
知青往事:在陕北插队时帮老乡写对联闹出笑话,老乡并未怪罪】前曹家河大队的地理环境还是不错的,一条小河穿村而过,原来的一个村庄变成了前曹家河大队和后曹家河大队,村东和村西都是山,那里真的是有山有水。只可惜村东村西的两座山都是荒山,土壤贫瘠,几乎是寸草不生。那条河也不是清水河,每年的雨季都会爆发山洪,浑浊的河水就像黄河水一样,比黄河水还浑浊。到了冬春季节,河水基本干涸,当地的乡亲们照样为吃水发愁。美其名曰那是一条河,不如说是一条泄洪沟更为确切。
就是因为前曹家河的自然条件不好,乡亲们的生活都不富裕,谁家的日子也不好过。
郑小楷他们来到前曹家河二队后,二队的曹春阳队长就把这九名北京知青安排在了陈大伯家。陈大伯家的大儿子在县里当副县长,春天的时候陈副县长把他爸他妈接到县城享福去了,陈大伯家的两孔土窑也就空闲下来,北京知青正好男士住一孔土窑,女生住一孔土窑。知青们居住的地方是解决了,只是他们的口粮还没领回来,知青们暂时不能自己做饭,曹队长就安排知青们临时到社员们家里吃派饭。
当时正是腊月天,陕北的腊月真是冷得要命。当时陈大伯进城时,他家的烧柴都送给了旁人。知青们来到后,曹队长只好把队里垛在村外场院的农作物秸秆给知青们挑来了两担,好让知青们烧炕取暖。曹队长说了,等把知青们的供应粮从公社粮站领回来,就带领知青们上山打柴。队里那点豆秸和玉米秸秆是牲口的口粮,可不敢让知青们当柴火烧。
九名北京知青分成了两组到社员家里吃派饭,男知青一组,女知青一组,一家吃一顿。第三天吃派饭,郑小楷他们五名知青去了社员曹东山家。那天是午饭,知青们一人就吃了一个像牛眼珠子大小的玉米面馍,再吃就是菜团子和康团子了,一人一碗玉米糊糊,一人一块像小手指一样的咸菜。那菜团子和康团子苦涩粗糙,真的是难以下咽,五名男知青都吃了半饱。相比之下,那三天的派饭,曹东山家的最差。
等知青们吃完了一轮派饭,曹队长已经把知青们的供应粮领了回来,他还带领知青们到山上打了两天柴。看知青们都不会打柴,也不敢攀沟崖,曹队长就把社员们都召集起来,专门上山为知青们打了一天柴,他说前曹家河没什么好吃的,不能让北京来的知青挨饿再受冻。
转眼就到了腊月二十六,那天是沟坝大集,九名知青都跟着曹队长去赶集。曹队长帮知青们买完菜油、猪肉等年货,知青们还买了鞭炮。曹队长买了自己家的年货,然后又买了几张红纸和笔墨。陈军看曹队长买了红纸和毛笔墨水,就问曹队长:“队长,你也会写对联啊?”
曹队长笑了笑说:“斗大的字我都认不了几升,哪会写对联呀。后曹家河的大队会计会写毛笔字,年年都是他帮咱们写对联。”“队长,今年不用去请人家写对联了,郑小楷毛笔字写得好,让他给乡亲们写对联。”陈军说完,看了郑小楷一眼。
郑小楷笑了笑说:“就怕写不好,惹乡亲们笑话。”“啊呀,这个你尽管放心,咱二队就张会计识字,还有几个年轻后生读过几年书,谁也不会写毛笔字,更不会有人笑话。”曹队长赶忙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