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商不奸”是形容商人奸诈吗?我们误会2千年,含义恰恰相反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做“商人”的潜力,比如公元前1600年前的商朝,正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善于经商才得以闻名。而千百年来,我们一直误会了一个名叫“无商不奸”的成语,现在的人们都认为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商人奸诈、欺骗顾客的,但是实际上,我们误会了这个成语长达2千年之久,实际上,它的含义恰恰相反。
“无商不奸”是形容商人奸诈吗?我们误会2千年,含义恰恰相反
文章插图
在2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国之间相互攻伐,因此衍生出了不少依靠经商发家致富的商人,比如说著名的陶朱公范蠡(lǐ),正是依靠贩卖粮食等战争急需的物资才发家致富的。他主张在贩卖粮食的时候将价格定在八十和三十贯钱中间,这样政府和百姓都能够从中获得利益。除此之外,他还主张“薄利多销”,不求暴利,因此古代商人除了追逐利益之外,更加追求诚信和道义。
“无商不奸”是形容商人奸诈吗?我们误会2千年,含义恰恰相反
“无商不奸”是形容商人奸诈吗?我们误会2千年,含义恰恰相反
文章插图
那么问题来了,范蠡是怎样进行“薄利多销”的呢?原来在古代米店出售粮食的时候,卖家通常都会将一把木尺放在买家的米框之中,确保自己买卖的公平公正。在为买家称好米,并且钱货两清之后,卖家还会从自己的米缸之中舀出一勺米,将其洒在买家的米筐之中,原本平台的米筐就会堆成一撮“尖头”,让顾客感到十分受用。而米店正是用这样的小恩小惠,吸引顾客前来购买自己的货物,久而久之,人们就将其称为“无商不尖”。
“无商不奸”是形容商人奸诈吗?我们误会2千年,含义恰恰相反
文章插图
这样说来,原本“无商不尖”是用来赞誉商人美德的一个成语,那为什么后来就成为了一个贬义词呢?这就要从中国刚刚进入市场经济的时候说起了。由于市场经济初期,很多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因此一旦出现伪劣产品,人们就会大骂“奸商”,而“无商不尖”这个成语也就很快演变成为了“无商不奸”,成为了一个贬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