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商不奸”是形容商人奸诈吗?我们误会2千年,含义恰恰相反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做“商人”的潜力,比如公元前1600年前的商朝,正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善于经商才得以闻名。而千百年来,我们一直误会了一个名叫“无商不奸”的成语,现在的人们都认为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商人奸诈、欺骗顾客的,但是实际上,我们误会了这个成语长达2千年之久,实际上,它的含义恰恰相反。
文章插图
在2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国之间相互攻伐,因此衍生出了不少依靠经商发家致富的商人,比如说著名的陶朱公范蠡(lǐ),正是依靠贩卖粮食等战争急需的物资才发家致富的。他主张在贩卖粮食的时候将价格定在八十和三十贯钱中间,这样政府和百姓都能够从中获得利益。除此之外,他还主张“薄利多销”,不求暴利,因此古代商人除了追逐利益之外,更加追求诚信和道义。
【“无商不奸”是形容商人奸诈吗?我们误会2千年,含义恰恰相反】
文章插图
那么问题来了,范蠡是怎样进行“薄利多销”的呢?原来在古代米店出售粮食的时候,卖家通常都会将一把木尺放在买家的米框之中,确保自己买卖的公平公正。在为买家称好米,并且钱货两清之后,卖家还会从自己的米缸之中舀出一勺米,将其洒在买家的米筐之中,原本平台的米筐就会堆成一撮“尖头”,让顾客感到十分受用。而米店正是用这样的小恩小惠,吸引顾客前来购买自己的货物,久而久之,人们就将其称为“无商不尖”。
文章插图
这样说来,原本“无商不尖”是用来赞誉商人美德的一个成语,那为什么后来就成为了一个贬义词呢?这就要从中国刚刚进入市场经济的时候说起了。由于市场经济初期,很多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因此一旦出现伪劣产品,人们就会大骂“奸商”,而“无商不尖”这个成语也就很快演变成为了“无商不奸”,成为了一个贬义词。
- 此词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唯利是图,许多人都知道,但大都读错了
- 福建商人收藏一件宝贝,全国唯一一件,专家24次登门:捐给国家吧
- 上古传说中的五大邪神,很少有人全知道,有一个现在专门用来形容凶恶的女人
- 封建王朝最后一位商人,“红顶商人”胡雪岩,给后世经商带来哪些启发?
- 红顶商人胡雪岩, 为何最终会败得那么惨?
- 明朝的险恶江湖:菜鸟骗子算计商人,谁知对方比他更狠
- 贺知章请李白喝酒,两个人都忘了带钱,诞生一成语,专门形容酒鬼
- 背靠韩寒、易中天,身家超3亿…又一位文化商人将敲钟
- 老爷子杀鸡时取出一个奇怪物品,当场有商人出价30万
- 钓鱼的人生,千姿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