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顶商人胡雪岩, 为何最终会败得那么惨?


红顶商人胡雪岩, 为何最终会败得那么惨?
文章插图
写这篇文章也是源自少年时的记忆。
第一次听说胡雪岩这个名字是在高中时,台湾电视剧《八月桂花香》正在热映,一代粤语歌神罗文主题曲《尘缘》响彻小城的大街小巷,“繁华落尽 一身憔悴在风里 回头时无风也无雨……一城风絮 满腹相思都寂寞 只有桂花香暗飘过”,歌曲凄美的意境让少男少女们为之着迷,班上几乎每人都会哼上几句。
电视剧把一代豪商胡雪岩演绎为一代情圣,长大后才知道不过是戏说,离史实相去甚远,相对而言,台湾作家高阳的《胡雪岩》一书更接近事实,不过毕竟还是小说,有不少演绎的成分,类似于《三国演义》跟《三国志》的区别。高阳的小说中对胡雪岩不乏溢美之词,其实能够成为一代风云人物之人并非感情用事之人,又岂是易与之辈?
1
末路
1883年十一月,被时人称为“财神”的胡雪岩的商业帝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由于在1882年的生丝大战中大败亏输,亏损上千万两白银,伤了元气,胡雪岩开办的银号——阜康银号出现周转不灵,摇摇欲坠,各地出现挤提风潮。
这样的危局胡雪岩当年也经历过一次。那是在1861年,太平军再次围攻杭州,他的恩主浙江巡抚王有龄被困孤城之中,外无援军,内乏粮草,已经是走投无路——作为一方封疆大吏,弃城而逃也是死罪。
而被王有龄派出城外筹措资金的胡雪岩也没有入城赴死,只能眼睁睁地地看着杭州城破、王友龄自缢身亡,束手无策。
过了二十多年又一次大危局来临,然而这一次他却是在围城之内,就像当年王友龄困于杭州一般,对援军望眼欲穿。
红顶商人胡雪岩, 为何最终会败得那么惨?
文章插图
只是这世界上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各地官僚听闻胡雪岩商号经营困难,竞相提取存款,导致形势雪上加霜。
作为红顶商人,在这个时候最应该得到的是朝廷的帮助,稳定局面。然而朝廷却给予了胡雪岩致命一击。
清光绪九年(1883年)十一月,顺天府尹毕道远等上《阜康商号关闭现将号伙讯究各折片》,告知朝廷京城阜康银号倒闭的消息。初七日(1883年12月6日),清廷下旨让时为闽浙总督的何璟、浙江巡抚刘秉璋密查胡雪岩资产,以备抵债。
就在在胡雪岩被挤兑潮搞得焦头烂额之际,墙倒众人推,多年前他“侵取西征借款行用补水等十万六千七百八十两”的旧帐,也给人抖了出来,户部建议朝廷下旨追算。
所谓“行用补水”,就是当初胡雪岩帮左宗棠向银行借款时所产生的应酬费用、交通费用等,是一笔灰色开销,肯定有一部分流入胡雪岩的私囊。
不过这笔开销早已经核准后列入西征经费的正项奏销了,所以左宗棠出面奏请“准免其追缴”。
但慈禧太后还是下令革除胡雪岩的功名,并清偿旧账。
清光绪十年正月初七日(1884年2月3日),清廷下旨催促左宗棠加紧清理。无奈之下左宗棠去查封杭州胡雪岩的当铺、商号等,并向清廷奏报。
最后,胡雪岩遣散妻妾,变卖家产还债,连胡庆余堂也交出去给人抵债。
清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1885年9月5日),左宗棠即在福州病逝。随着左宗棠逝世,胡雪岩失去了最后的保护伞,又被清廷抄家,同年十一月,胡雪岩在贫恨交加中郁郁而终,临终遗言子孙:“至此以后,尔等勿要经商从政,钱财实乃是万恶之源”。所以胡雪岩的后人没有经商和从政的,多在教育、文化和科研领域发展。
作为一位成功政商结合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却不许子孙经商从政,大概在临终前领悟到:依靠权力得来的财富并不可靠,一旦失去权力,看上去牢不可破的高楼如阳光下的冰雕一般,迅速坍塌。
红顶商人胡雪岩, 为何最终会败得那么惨?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