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顶商人胡雪岩, 为何最终会败得那么惨?( 二 )


2
发迹
胡雪岩本名胡光墉,字雪岩,1823年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县湖里村,幼年家境贫寒,在乡间以帮人牧牛为生。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胡雪岩12岁那年,父亲即病逝。
失去了家中的顶梁柱,第二年,13岁的胡雪岩开始就孤身出外闯荡,先后在杭州杂粮行、金华火腿商行当过小伙计,到杭州“信和钱庄”当学徒。从扫地、倒尿壶等杂役干起,三年师满后,就因勤劳、踏实成了钱庄正式的伙计。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19岁的胡雪岩被杭州阜康钱庄于掌柜收为学徒,于掌柜没有后代,把办事灵活的胡雪岩当做亲生儿子。于掌柜弥留之际,把钱庄悉数托付给胡雪岩。这所价值5000两银子的钱庄,堪称胡雪岩在商海中的第一桶金。
能够从一个放牛娃,在数年之内成为一个钱庄的掌柜,不得不说,胡雪岩确实有其过人之处。
当然,如果胡雪岩止步于此,那么也不过是千百年来无数个贫苦出身的寒族天道酬勤的故事的翻版,能够让当下的自媒体熬一碗浓浓的鸡汤而已,励志但并不足以推向传奇的高度,被认为“做官当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对于一些小富即安的人来说,成为一个店铺的掌柜衣食无忧,是人生的最终梦想;但是对于胡雪岩而言,这仅仅是人生的起点。
在古代社会,从事什么商业利润最高?
在战国时代的大商人吕不韦就说过:投资田地、农产品有十倍的利润,投资珠宝、玉器有百倍的利润,而投资人、掌控权力则暴利无数。
商业跟权力结合形成的垄断性特权,利润是最高的,如同盐,并不是什么稀缺之物,价值并不高,但是政府一旦垄断盐铁专卖,秦淮一带的大盐商们一个个都富甲天下,好比当下的房地产商。
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为了攫取暴利,胡雪岩开始投资人,也就是掌控权力的官员。他事业上的第一个贵人是王有龄。
高阳的小说中杜撰说: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26岁的胡雪岩结识“候补浙江盐大使”王有龄,挪借钱庄银票500两银钱,帮王有龄补实官位,事发,胡雪岩被赶出钱庄,但也因此收获了王有龄的友谊。
其实王是福建福州人,其父亲为嘉庆年间举人,加入过时任福建巡抚颜检幕府,靠巡抚推荐任云南曲靖知县、河阳知县,升巧家厅同知。在此之后,相继署顺宁府知府、丽江府知府。
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王有龄家境殷实,却不喜读书,连个秀才都没中,其父出钱给他买了个候补官员出身,勉强钻入体制内,成为朝廷后备官员。
在满清一朝,要想做官,除了科举一途外,还有“捐班”的侧门,也就是拿银子买个出身。只是捐班出身的通常被科举官员鄙视,升迁艰难。
但是王有龄毕竟是官二代,有父辈人脉,很快就实授地方官。1841年即被吏部放至浙江任新昌知县,之后一路升迁,1851年升任湖州知府,之后调任杭州知府,迁江苏按察使、布政使,1860年任浙江巡抚。
胡雪岩跟王有龄何时搭上线已不可考,但在王有龄任湖州知府期间,胡雪岩即开始代理湖州公库,在湖州办丝行,用湖州公库的现银扶助农民养蚕,再就地收购湖丝运往杭州、上海,脱手变现,再解交浙江省“藩库”,从中不需要付任何利息。接着说服浙江巡抚黄宗汉入股开办药店,在各路运粮人员中安排承接供药业务,将药店快速发展起来。依靠官府的支持,胡雪岩的生意越来越兴旺,钱赚的越来越多,跟王有龄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
到了清咸丰十年(1860年),胡雪岩37岁时,王有龄升任浙江巡抚,其间少不了胡雪岩在背后大力支持,王上任后也鼎力相助胡氏的“阜康钱庄”。
随着王有龄的不断高升,胡雪岩的生意也越做越大,除钱庄外,还开起了许多的店铺。由于王有龄治下的浙江战火纷飞,处于抗击太平军的需要,胡雪岩还染指军方生意,大量的募兵经费存于胡的钱庄中,之后又被王有龄委以办粮械、综理漕运等重任,几乎掌握了浙江一半以上的战时财力,可谓是浙江地下“布政使”。胡雪岩确实做到了像前辈吕大商人所说的一般,投资权力获利无数,一时之间在江南一带风光无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