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猴屿浮岐村卢氏宗祠!


长乐猴屿浮岐村卢氏宗祠!
文章插图
浮岐
青山 | 古井
大厅中央奉祖龛,龛两侧有厢房,厅堂广阔,厅前有雕刻24孝贴金的大厅门,横梁及门额悬挂“世培忠厚”、会魁、进士、解元、文魁等10多面牌匾。前廊雕檐画樑,精工细琢,倍觉壮观,更可贵的是大厅柱上有三副楹联,为进士卢聿炳及其同榜状元、导师所撰并书,笔法飞龙走蛇,堪称奇笔。后廊中壁书刻“颜体”的康熙圣谕,应是聿炳所书。廊东侧有一古井与厨房。前庭广阔,前缘罗列大小旗杆碣10多副;庭中铺设花岗条石,可搭架活动大戏台。乡村演戏时,即在此搭台演戏,演毕撤台,存放西厅旁火墙弄中。
大门在前庭西向,门前三层台阶,门额有花岗石雕刻“卢氏宗祠”四个大字。旁列一对青石狮。
由走廊上后进,有东西各11层花岗石砌叠成台阶;走廊之前设一花坛。后进也是四?三间,栏杆围着,由台阶上下出入。西墙开一旁门,外通横路,屋后也有一窄走廊,东端有水井,水井上方的围墙内,为浅石基的后花园,种植着桃、枇杷、紫薇、夜来香等花木。花园边石缝中常有泉水涌滴。
宗祠前后进曾作为小学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了作校舍之外,还充作大队部多年。后宗祠日渐破损。特别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破旧立新,把宗祠所有精雕细琢的装饰,打烂毁掉,最后宗祠也难逃倒塌的厄运。
1993年,10多位热心的执事,在旅外众多侨胞及其眷属的支持下,开始动工修复,历经三年,于1996年竣工,宗祠面貌焕然一新。
京汉铁路和长乐
浮岐
一家人
在被称为“水手之乡”的长乐猴屿乡,浮岐村离闽江入海口最近。这个村全村皆姓卢,明朝自莆田迁入,以远洋行船为生,代代皆出过有名的商人、水手,是明清两朝海上丝路的建设者。至今村里还保存不少当年海上丝路常客的故居、放洋前祭告海神的祭坛。
但最让浮岐人引以为荣的是村里出了一个有名的铁路世家,这家人参与了晚清中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横贯南北铁路——京汉铁路,还出了新中国研究铁路的院士。为探讨这个村为何能出一个著名铁路世家,小编专程来到浮岐村探访。
村中古道书声回荡
小编来到浮岐村时正是中午一点多,村口的灵惠宫外、怀乡亭内皆是捧书而读的孩子,村中有一条明代石板路,不断有背着书包走向古道深处的孩子,村小学就在那里。
浮岐村人好读书,对校舍极爱惜,明代万历年间建的塾馆、晚清办的新式小学旧址都完好地保存着。
卢大叔带着我们走进村中的卢氏宗祠,指着一进大厅右侧的厢房说:“明万历年间卢氏宗祠建好后,我们就在这里建起了塾馆,村中子弟都可来此读书,请的是方圆百里最好的塾师,来读书的人多了就在大厅里授课,所以我们这里出过举人和进士。”后来,驾船远洋的人从海外回来说:“以后国家需要新式文化人才,我们要教孩子格物致知。”于是,村里又办起了新式小学。村里人在祠堂后面盖了第二进作为小学,高价请来懂洋文、会数学、能弹琴的老师。
卢大叔说:“后来,村中许多人跑船看了外面的世界,眼界高了,胸怀大了,为了能让孩子上最有用的学校,有的还搬到福州去了。”一家三代皆出铁路专家。
浮岐村能出铁路世家与马尾船政学堂有关。1866年,清政府在福州马尾开办船政学堂。
已搬入福州城的一位叫卢思致的浮岐人,极具眼光,认准学习制造、驾驶新式大船技术有出息,他将三个儿子送进船政学堂。次子卢师孟是船政后学堂第四届管轮专业毕业生,三子卢守孟是船政前学堂第三届制造专业毕业生,四子卢学孟是船政后学堂第四届制造专业毕业生。三个儿子皆学有所成,学习驾船的二儿子当过“广甲”号巡洋舰的管轮、总管轮,随舰参加了中日甲午海战。三儿子、四儿子自马尾船政学堂毕业后,先后赴英国、法国留学,都当过外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