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精不等于味精,与鸡没什么关系,牢记“3放5不放”,汤鲜菜香
鸡精是味精的一种,却不等于味精。味精是粮食做的,许多人却不知道,误以为味精是纯化学剂合成物质,为“有害”的代名词,故避而远之,从此让味精从厨房中彻底消失,全部用鸡精代替,认为鸡精中至少有鸡的成分,比味精更健康,更有营养,因此可以随心所欲投放在菜肴中。
文章插图
【鸡精不等于味精,与鸡没什么关系,牢记“3放5不放”,汤鲜菜香】而事实上,鸡精是在味精的基础上,加入核苷酸制成的复合鲜味剂,鸡精里的鸡香不是由鸡粉产生,其鸡粉少得可怜,几乎不到10%,鸡精中的鸡香是来源于一种叫核苷酸的物质,可以说鸡精与鸡没有什么关系。鸡精有一部分味精成分,但与味精还是有些区别,不等于味精,所以我们做菜时要牢记“2放5不放”,这样做出来的菜才会汤鲜菜香。
文章插图
味精是怎么来的?
味精最早是从面筋中提炼出来的,1866年由德国人H·Ritthasen(里德豪森)博士从面筋中发现,并分离得到,当时叫谷氨酸。42年后,日本化学家池田菊苗,又从普通的海带汤中嗅觉到了特别鲜味,经多次实验,终从海带中提取了谷氨酸,接着又进一步配制成谷氨酸钠。
文章插图
由于海带中谷氨酸纳含量低,每10公斤的海带只能提出0.2克,成本高,继而发现在大豆和小麦中同样存在谷氨酸纳,因此1909年日本用这样些廉价的原料,生产出大量的谷氨酸纳为主要成分的“味之素”,作为增鲜剂商品出售,成为当时日本民众争相抢购的调味品。
文章插图
后来中国化学工程师吴蕴初,用小麦麸皮,发明出一种水解生产谷氨酸钠的方法,把“味之素”叫做味精,并在1921年开始生产销售。现在我们吃的味精就是利用淀粉(各种薯类、玉米等)和糖蜜及无机盐配成营养液,使微生物菌种进行发酵后制成味精。
关于鸡精的三个误区
误区一:从鸡身上天然提取
有些人光从鸡精这个名字上来看,直觉认为是鸡肉浓缩后的天然产物,再看看大部分鸡精包装上印上的一只大大肥鸡,文字都写着“用上等肥鸡制成”、“真正上等鸡肉制成”,对鸡精是由鸡制作而成更加深信不疑。
文章插图
然而鸡精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是由鸡肉、鸡骨或其浓缩抽提物做成的天然调味品。它的主要成分就是味精和盐,它的鲜味主要来源于味精,味精占到总量的35%~40%,剩下的便是糖、香辛料、肌苷酸、鸟苷酸、鸡味香精、淀粉等物质,至于鸡肉或鸡骨粉通常不会超过10%,有的根本就没有。
误区二:比味精更有营养
许多人都认为鸡精与味精营养,却不知道味精的成分要比鸡精简单得多,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不含盐的味精谷氨酸钠高达99%,剩下的1%才是盐含量。实际上,用淀粉、蔗糖等原料发酵生产的味精才是天然的调味品。而鸡精则是在味精的基础上加入了多种化学调料制成的,又称为复合调料,其成分要比味精复杂得多。
文章插图
鸡精的主要成分除了味精,就是盐,盐含量达到35%,是调味料中隐形盐含量最高的,另外就是淀粉、糖、糊精以及其他香辛料。大部分鸡精是没有加一点鸡肉粉的,而完全是用人工合成的鸡味香精取代,比如一种肉香化合物就经常被用来勾兑鸡肉味。鸡精因为多了许多其它成分,故而对健康的风险反而更大。
误区三:当作万能的“营养剂”
有些人将鸡精当作万能的“营养剂”,不管是荤素什么菜,也无论蒸、炒、炖、煮、煲等烹饪方式,统统都要放鸡精,以为这样做不仅会增加菜肴的鲜味风味,而且还无形中给菜增添了鸡的营养成分,可谓“百利无害”。实际上有些菜因为加入了鸡精反而掩盖了食材的原始美味,成了烹饪中的败笔。
- 吃鸡精好,味精有害?仔细一对比,才知道错了很多年
- 调味是放鸡精还是放味精呢?
- 鸡精和味精有何区别?真的是癌细胞的“亲信”?专家说出大实话!
- 味精不健康,吃鸡精好看过配料表才明白,原来被“骗”这么多年
- 提醒:不吃鸡精和味精的看看,看完尽早提醒家人
- 味精、酱油、鸡精的真相,为了健康,花几分钟看看
- 精致不等于难做,这两款小点心,家里有孩子的可以试试!
- 43款经典菜肴分享,邀你一起品尝鲜香味道,品味精彩人生
- 中国人从“爱用味精”,变成“不吃味精”,为什么不敢吃味精
- 鸡精和味精到底有没有危害?答案终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