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贵子”——一代“草根”的“崛起”之路


 “寒门贵子”——一代“草根”的“崛起”之路
文章插图
南朝宋武帝刘裕
余虽不才,儿时也曾诵得几首诗词文章。
今天偶然的一次机会,再一次读到了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当读到“寻常巷陌”、“寄奴曾住”一段时,不禁引起了我对一个人的“注意”——南朝宋武帝刘裕。
他出生于贫寒之家,母亲因生他而死,又由于家贫实在养不活他,他的父亲曾想扔了他,幸赖他的从母愿意乳养他,他这才捡过一条命来,长大了更是以砍柴、卖草鞋为生,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穷小子”最后却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丰功伟业”。
有人主张说刘裕并非“寒门”而属于“士族”只不过是“低级士族”罢了,原因是他的曾祖曾做过“武原令”,他老爹也曾做过“郡功曹”。至于说他是汉高祖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之后那更是只有天知道的事儿。
这就好比是问汉惠帝刘盈是“贵族”出身还是“寒门”出身一样,难免陷入两难境地,汉高祖刘邦是地地道道的“寒门”出身不假,可后来人家毕竟当了皇帝。你说他儿子是“贵族”出身还是“寒门”出身?
这样看来似乎刘裕的出身问题也变得复杂起来。
不过我更偏向于他是“寒门”出身这一事实,无它,先不说当时的“士族”们承不承认他的所谓“低级士族”身份,仅从他后来对那些“世家大族”的态度上来看,他自认为自己是“寒门”是无疑的且“落架的凤凰不如鸡”况且还是久已落架的,以往家族有过辉煌不假,可如今家道中落却也是实实在在的。
如果说非要扯什么“士族”的话似乎也是沾点儿边的,但事实上只是徒有其名而已,其“寒门”的实质却没有改变。
我并不讳言出身的重要性,虽说“英雄不问出处”但自古为帝为王成就大业者“寒门”出身的毕竟是极少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细究起来到底哪个也不是“寒门”出身,当然此间亦有“异数”者,最出名的两位莫过于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这对“难兄难弟”了,其他间或也有一些“寒门子弟”为帝为王者,而南朝宋武帝刘裕堪称其间的佼佼者,虽不及以上两位功业煊赫,其“武功”也足以为一世之豪杰了。
刘裕的发迹之路是从他投军开始的,生逢乱世这也算是一个好的出路吧!
继“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之后苟延残喘的司马氏又建立起了一个新的政权——东晋,只不过在上位者权柄早已下移,彻底沦为了王、庾、桓、谢四大家族的提线木偶。
偏安一隅的司马氏大权旁落,自然是不甚甘心,掌握实权的世家大族也都想更进一步,双方各怀“心事”这是“内忧”;北方由于各族逐渐崛起纷纷建国,纷乱的局势更是不容多言,南北双方亦时时有祸起干戈之虞,这是“外患”,而刘裕便是在这种背景下投身于行伍之中的。
刘裕起初投于“北府军”冠军将军孙无终帐下,也许是刘裕真的与这支队伍有缘,日后他的起家便是依靠着这支叫“北府军”的军队,哪怕他现在只是一个小小的司马。
古人有“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的说法,可见对乱世是有多么的深恶痛绝。可对于那些想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来说却又是绝好的机遇,而刘裕也正是得益于此。
前面也说到了,东晋的天下也并不太平,存在着诸多的“内忧外患”,各方像一头头猛兽似的都在伺机窥探着,一旦“对方”出现所谓一丁点儿纰漏,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跳出来群起而攻之直至取而代之。
只不过这次跳出来的不是世家大族中的任何一方,而是一次底层人们的反抗,看来骄奢淫逸的富贵王孙们并没有吸取他们前辈们的教训,依然奢靡腐烂着。可事情总要平息下去的呀,晋廷尽管昏聩也知道派兵镇压于是刘裕的机会就来了,而此时的刘裕或许是一开始就表现得很突出受人赏识,被调往了刘牢之处任了参军。
而正巧朝廷委派“平乱”的将领中就有这位刘牢之,刘裕虽出身寒微却并不愚钝他明白这是一次难得的“出人头地”的机会。虽说“两晋”以来皆以“出身”论富贵,但他刘裕自打出“娘胎”起便没有所谓好的“出身”自己除了“努力”还有什么,如果说努力尚可能一无所得那么不努力更是毫无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