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忧后乐之名相范仲淹


 先忧后乐之名相范仲淹
文章插图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及改革家,生于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十九日(公历10月1日),河北真定府(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清廉,忠心报国,体恤民情,刚直不阿,针砭时弊,力主改革,却因此开罪权贵屡遭诬谤,数度被贬。
 先忧后乐之名相范仲淹
文章插图
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去朝拜太清宫。车马路过南京整个城市热闹非凡,人们挤挤拥拥唯恐错过龙颜,范仲淹却不为所动,一个人闭门,仍然埋头读书。有个同学跑来劝他不要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范仲淹只随口说了一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了,这区区一句话便足以证明范仲淹的志向以及他的自信,气魄更是无人能及。后来范仲淹参加科举考试取得进士,始任广德军司理参军,于是接母亲回来俸养,将朱姓改回原姓“范”,更名为仲淹。后因母亲去世离职回家服丧守孝。晏殊知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在这期间,范仲淹上书皇帝请求选择郡守,举荐县令,斥逐游散懒惰之人,裁汰冗员和不安本位的人,慎重选举官员,安抚将帅,这封上书长达万余字。服丧期满后,由于得到晏殊的举荐,担任秘阁校理。范仲淹通晓《六经》,精通《易》学,学习经学的人大多向他请教,解决疑难,他手捧经典为有疑者答疑解难,不知疲倦。他曾经用自己的俸禄供养四方游学之士。一次,有位游学乞讨的孙秀才,前来拜谒,范仲淹即刻送了他一千文钱。一年后又来拜谒,范仲淹向他询问为何不坐下来静心读书。孙秀才悲戚地说,“家有老母,难以赡养;若每天有一百文的固定收入,便足够使用。于是范仲淹为其谋就一份差事以解生活困苦之忧,好让他专心治学。十年之后,朝野上下传诵着有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在泰山广聚生徒,教授《春秋》,姓孙名复。这位学者,便是当年那位孙秀才。范仲淹感慨地说:“贫困实在是一种可怕的灾难。倘若孙复一直乞讨到老,这杰出的人才岂不湮没沉沦。”
 先忧后乐之名相范仲淹
文章插图
宋仁宗年幼即位,由太后垂帘听政,可到仁宗二十还依然决断军政要事, 范仲淹直言上谏,请求还政于帝,被贬。又多次上谏因而得罪当政宰相吕夷简,又多次被贬。面对数次被贬,范仲淹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邪?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忧后乐之名相范仲淹
文章插图
土地兼并这个历朝历代都棘手无法应对的问题自宋开国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剧烈,战争频发,加以契丹渝盟,军费与岁币增加,农民负担加重。于是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矛盾也逐步被激发,各地陆续发生农民起义。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启用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他们提出十项改革方案: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大部都被仁宗采纳,颁行全国,号称“新政”。但因新政严重损害大官僚大地主特权这一既得利益集团的奶酪,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和阻挠,更是被污蔑有废帝另立的嫌疑,在各种压力下原本想励精图治的仁宗皇帝动摇了改革的信心。1045年,主持“新政”的主要官员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实不过一年多。1052年,范仲淹于徐州长逝,享六十四岁,谥文正!其在《岳阳楼记》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自己的人生写照,更是被千古传唱,成为自古以来仁人志士为国为民的精神食粮,更是为之抛头颅洒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