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最可爱的人》重回中国教科书我建议没读过的,读两遍
上世纪50年代,有一篇文章在中国引发了轰动,持续刷屏近半个世纪。这篇文章的名字是《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叫魏巍。1950年12月,抗美援朝战役打响2个月后,魏巍来到了朝鲜战场。
文章插图
来这里的原因,是为了采访第一线的战士,获取第一手的素材,为中国民众展示前线真实的情况。接待他的同志告诉他,去38军吧,尤其是112师335团1营3连。这个连,刚刚打完松骨峰战役。在第二次战役中,为阻拦美军南逃,335团负责紧急穿插到敌后松骨峰一带,断敌后路。虽然名字带了个峰,但实际上松骨峰就是个小土包,根本无险可守。335团一营三连作为尖刀部队,率先抢占松骨峰前的无名高地。美军南逃的速度太快了,机械化部队的前进速度远超我军想象,3连刚刚抢占这个无名高地,美军的汽车和坦克就已经开到了。3连的战士,连修筑工事的时间都没有,就地寻找障碍物阻击美军。
文章插图
美军的第一波攻击,就用32架飞机、18辆坦克和几十门重型榴弹炮对3连进行了长达40分钟的狂轰滥炸,而无工事的3连,只能凭简陋的天然障碍物硬抗美军的炮弹。一营三连,区区百人规模,在没有工事的前提下,凭手中的步枪击杀了300多名美军,硬生生的阻击了敌人一个师长达8小时,为主力部队抵达松骨峰,彻底围歼敌人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当112师师长杨大易赶到松骨峰时,第一时间去了3连的阵地,扑入他眼帘的是几百具美军的尸体,无数的破碎枪支,以及副排长王健侯身上尚未熄灭的火苗。
文章插图
经久沙场的杨大易,当时就哭了,泪流满面。整个3连,只剩下7个人还活着,换来的是包围圈的彻底合拢。魏巍想采访3连,但活下来的7个人里,6个人已经重伤住院,只剩一个通讯员。按规定,绝不能只采访一人,以防资料不真实,怎么办?魏巍找到了1营营长王宿启,因为正是一营在最后关头紧急赶到,接管了3连的阵地,才救下了那最后的7个人。 那个时候3连的子弹早已打光,最后十几名美军都是被刺刀和枪托杀死的,只能肉搏的3连战士,数量在急剧的减少,一营再晚到一点,阵地和人都要没了。所以一营,成了目击者。王宿启几乎是哭着接受采访的,他对魏巍说:“战斗持续8小时,勇士们的子弹都打光了。蜂拥而来的敌人占领了山头,把他们压到山脚。飞机掷下的汽油弹,把他们的身上烧着了火。这时候勇士们仍然不退,他们把枪一摔,身上帽子上冒着呜呜的火苗向敌人扑去,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把要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 “战后,机枪零件扔的满山都是。烈士们的尸体做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卡住敌人脖子的,把敌人按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的。” “还有一个战士,手里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迸裂,涂了一地。另有一个战士,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 1951年2月,在朝鲜采访了3个月的魏巍,回到了北京。在他整理3连的采访资料时,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然后挥笔就写下了一篇文章,标题就是《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以3连的真实战斗场景为基础,但并没有按常规方法去描述战役和战争,而是抒发了自己心中的情感。在魏巍心中,志愿军就是最可爱的人。1951年4月11日,《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毛泽东阅后批示:“印发全军”。朱德读后称赞:“写得好!很好!”周恩来在公开场合点名表扬魏巍,谢谢他为人民子弟兵取了“最可爱的人”这一称号。然后,《谁是最可爱的人》被列入了中国教科书,成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必读文章。从此,这篇文章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影响力之大,可以说是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物。
- 莫将经典轻易看,《楞严经》来中国究竟有多不容易!
- 韩国版中国历史地图:有夸大,有私心,也很客观
- 历史上有什么遗祸千秋的决定八股文、闭关锁国,中国近代的屈辱
- 古代画押圈、十,如何分辨真假?还有一步骤,中国领先外国2千年
- 知府出一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纪晓岚对出一下联堪称完美
- 洛阳金村大墓的发掘成为中国考古痛心疾首之事
- 中国宋朝的“阴柔”文化,上至皇帝下至黎民,全都软糯好脾气
- 马尔克斯发下狠话:死后150年都不授权中国出版《百年孤独》
- 孙悟空吃蟠桃的时候,为什么咬一口就扔了?
- 中国4大姓氏“祖训”上榜,一家比一家搞笑,看看你家祖训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