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钱币的演变就可以看出,魏蜀吴的成败,这个国家最荒唐
东汉末年,董卓控制了朝政,就想铸钱。铸钱的铜不够用,就把民间的铜货、铜钟等铜制品都毁掉做原料。长安原来收藏着秦始皇收集天下兵器铸造的十二个铜人,董卓连这个也不放过,给毁了。董卓铸钱,不是为了造福人民,而是为了以钱捞钱。他废掉通行已久的五铢钱,改铸小钱流通。
文章插图
他铸的董氏小钱,简陋到连文字都没有,钱边和钱孔都没有凸起的边,在原料上能省就省。不用问,这样铸出来的小钱,质量极差,又小又薄,根本流通不开。钱不值钱,就是通货膨胀,当时谷价涨到几万钱、几十万钱一石。到市场去买两箩筐米,大概就得给人家两箩筐钱。【从钱币的演变就可以看出,魏蜀吴的成败,这个国家最荒唐】
文章插图
这就没法过日子了。古时老百姓好像比现在要聪明一点,买不起,我就不买;钱不行了,我就不用。从此以后,“钱货不行”,又回到神农氏时代,大众实行物物交换。董卓把汉末经济破坏得一塌糊涂,大失人心。他挟天子以令天下,得意了才四年,就被亲信吕布所杀。消息传开,长安百姓歌舞于途,置酒肉互相庆贺。董卓陈尸街市,其家族被夷灭。
文章插图
三国时期,当然是有三种货币制度,哪一国的最好?有点超出咱们的想象,是“奸臣”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的魏国最好。其他两国,都不怎么样。西汉初年的贾谊,提出过个“法钱”的概念。他说,钱也要符合规矩,轻重一样,质量要有保证。反之,就是“奸钱”。贾谊反对民间随意铸劣钱,可惜后来的统治者汉景帝没听。这个概念,被曹丕接过来实行了,所以三国里,他治下的疆域,货币状况最稳定,钱的成色足,形制统一。当国者,不要看到老百姓手里钱多,就坐立不安,民富则安。
文章插图
曹魏的老百姓有福了,安居乐业了不少年,诸葛亮就是再厉害,也啃不动魏国的铁打江山。刘备也不“仁义”刘备在攻取巴蜀的时候,军用不足,就开始打老百姓腰包的主意,铸造了“直百五铢”,一钱顶百钱。这一家伙就把军费凑足了。
文章插图
后来,刘备在巴蜀也称了帝。蜀汉的货币,除了“直百五铢”继续流通外,还有其他的货币,也是一钱顶一百钱,名目有“太平百钱”、“定平一百”等,都是大钱。刘备的“直百五铢”一开始还铸得挺大,一枚有8克以上,后来因为要节省,越铸越小,到最后竟然只有0.5克,连一铢的分量都不够。可是,他在铸钱时,还是感到原料严重不足——小国寡民,资源有限。于是,政府下令把民间的铜床架子也都毁了,统统拿来铸钱。
文章插图
东吴就更厉害了,孙权铸的钱,叫“大泉五百”,一钱顶五百钱。铸钱也是铜不够用,孙权就命令民间献铜,酌量付给报酬。后来越搞越厉害,又出了“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老百姓满手都是大钱,找零都没法找,再说,好好的五铢钱就换成这些“冤大头”回来,谁干?东吴的百姓尤其是商人反应激烈,坚决抵制,就是不用这些“大泉”。孙权还算明智,见此情况,下诏不再铸大钱。已流入民间的大钱缴还官府,官府按比值兑换五铢钱,以此来减缓官民对立情绪。但政府有时候也会装聋作哑,实际上,有很多大钱并没有被收回。蜀、吴的首脑在铸大钱的时候,总要有个堂皇理由,不然就显得自已太无赖了。铸大钱的理由当然有,就是小钱不值钱以后,用起来太不方便—经过黄巾、董卓之乱,处处经济凋敝,五铢钱随之狂贬,百姓去买一点东西,要背上麻袋钱。
- “水墓”现19米盗洞,专家一气之下,直接搬走大山,挖出10吨钱币
- 从《辽史·食货志》说起,谈谈契丹是何时开始铸造钱币的
- 鲁智深打死镇关西后,被朝廷通缉,出家有了通牒就可以不吃官司
- 7枚!“大”字开头的古钱币,名珍!
- 开心笑话:夫妇俩走过购物广场的许愿池,夫人很快地抛进一枚钱币
- 孙悟空真的是杀不死吗这个方法就可以,八戒早已道出答案!
- 钱币收藏,近些年即将快步步提升的市场,你或许正在错失
- 【粘土手工】超萌粘土手工!不看你绝对后悔!
- 双旗币:古钱币收藏市场中的香饽饽
- 齐宣王娶钟无艳的故事,究竟可不可信听听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