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六骏 探秘李世民陵墓六匹战马之谜( 二 )


 昭陵六骏 探秘李世民陵墓六匹战马之谜
文章插图
什伐赤来自波斯的纯赤色骏马。日本学者原田淑人认为:“什伐”或译作“叱拨”,是波斯语“阿湿婆”的缩译,即汉语“马”的意思。亦为李世民在洛阳、虎牢关与王世充、窦建德作战时的坐骑。石刻上的骏马凌空飞奔,身中五箭,都在马的臀部,其中一箭从后面射来,可以看出是在冲锋陷阵中受伤的。李世民赞之曰:“瀍[chán]涧末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在这一重大战役中,李世民出生入死,伤亡三匹战马,基本完成统一大业,“青旌凯归”流露出他的兴奋之情。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李世民诏令大画家阎立本先画出六骏图形,后由石刻家阎立德(阎立本的兄弟)依画形雕刻于华山石上。李世民亲自作诗6首(即“六马赞”),赞扬每匹马的风采,并命大书法家欧阳询抄录下来刻在“六骏”旁边。
 昭陵六骏 探秘李世民陵墓六匹战马之谜
文章插图
飒露紫太宗赞为“紫燕超跃,骨腾神骏” 形容它像一只轻健飞奔的纯紫色燕子。专家认为,“飒露”一词源于突厥语,将“飒露”的读音还原为唐代域外的非汉语词汇时,对应汉译为“沙钵略”、“始波罗”。在《通典》(卷197)所载突厥十等官号、《隋书》纪传等文献及突厥碑铭中,“沙钵略”和“始波罗”常被突厥人用作为领袖的荣誉性称号,并将其“勇健者”称为“沙钵略”和“始波罗”,是突厥汗国的高级官号之一。用突厥汗国的荣誉性称号和高级官号来称唐太宗的坐骑,既符合对突厥汗国“勇健者”的赞颂,又能表达唐太宗李世民初唐征战疆场的丰功伟绩,体现了唐太宗对突厥“沙钵略”、“始波罗”者的敬佩之情。所以,“飒露紫”的含义应是“勇健者的紫色骏马”。李世民为了表彰丘行恭拼死护驾的战功,特命将拔箭的情形刻于石屏上。石刻 “飒露紫”正是捕捉了这一瞬间情形,中箭后的“飒露紫”垂首偎人,眼神低沉,臀部稍微后坐,四肢略显无力,剧烈的疼痛使其全身颤栗。飒露紫为立姿,前面的武士是李世民部下大将丘行恭正在拔箭。这种救护之情,真乃人马难分,情感深挚。李世民为其题赞文日:“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zhé]三川,威凌八阵。”
 昭陵六骏 探秘李世民陵墓六匹战马之谜
文章插图
拳毛騧周身旋毛卷曲,矫健善走,蹄大快程。葛承雍先生研究认为, “拳毛”音源于突厥文“khowar,kho”,汉文在《北史》中称为“权于麾国”,在隋唐古音中语音对译极为类似。故“拳毛”的标准译名应源于“权于麾”。由此可见,“拳毛騧’,可能是从“权于麾国”来的,或者是一匹与“权于麾国”种马通过人工杂交方式培养出来的良马。窦建德旧部范愿、高雅贤怀着复仇的目的,推刘黑闼[tà]为首领,在河北一带起兵反唐。他们打败了唐朝著名将领李勣,俘虏了勇猛过人的唐将薛万彻、薛万备。约半年时间,收复了窦建德原来在河北一带占据的大部分土地。武德四年十二月,李世民又一次奉命出征。他采用坚壁挫锐,断粮筑堰的办法,逼迫刘黑闼率两万骑兵南渡洺水,与唐军殊死决战。这次战斗打得相当激烈,“拳毛騧”竟身中九箭 (前中六箭,背中三箭),战死在两军阵前。李世民赞之曰:“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孤矢载戢,氛埃廓清。”把它比作神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