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六骏 探秘李世民陵墓六匹战马之谜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帝王,然而他的陵墓旁却有着六匹骏马的雕像,据传这六匹马是李世民生前最常骑乘的马匹,也是见证了其征战沙场中的重要战马,一起来看看有关这六匹战马的相关信息。
 昭陵六骏 探秘李世民陵墓六匹战马之谜
文章插图
白蹄乌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白蹄乌”是一匹有四只白蹄的纯黑色骏马。但葛承雍先生研究认为,“白蹄”二字源于突厥语“bota”,意为幼马或幼骆驼,是“少汗”之意。“白蹄乌”应是一匹冠以突厥语“少汗”之意的荣誉性专名的坐骑。在立有战功的黑马名称前带有赞美的称衔或加诸各种高贵的官号,其象征意义不仅符合突厥歌颂上层领袖坐骑的习俗,也符合唐人颂扬圣皇名君的传统作法。所以,突厥语‘少汗’(bota)应该是汉语‘白蹄’真正的原意。公元618年,唐军初占关中,立足不稳。割据兰州、天水一带的薛举、薛仁杲父子便大举进攻,与唐军争夺关中。次年,唐高祖李渊封李世民为西讨元帅,出兵抗击。两军在高城(今陕西长武县北)一带相持了两个多月。十一月,薛军粮草不济,军心浮动,进退两难。李世民趁机以少量兵力在浅水塬诱敌,拖住薛军精锐罗侯部,然后出其不意,亲率劲旅直捣敌后。他催动“白蹄乌”身先士卒,衔尾猛追,一昼夜奔驰二百多里,把薛仁杲败军围定在折慧城内,扼守关口要道,迫使薛仁杲率残部开城投降。浅水塬大战奠定了唐王朝立足关陇的政治经济基础。石刻“白蹄乌”筋骨强健,四蹄腾空,鬃鬣[liè]迎风,疾速奔驰,俨然当年在黄土高原上逐风奔驰之状。太宗给它题的赞语是:“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昭陵六骏 探秘李世民陵墓六匹战马之谜
文章插图
特勒骠武德二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李世民消灭割据马邑(今山西朔县境)的刘武周势力,收复河东失地时,与刘武周大将宋金刚等作战时的坐骑,排列于昭陵祭坛东侧首位。此马毛色黄里透白,喙微黑色。研究者认为,“特勒”是突厥汗国的高级官号之一。“唐太宗以突厥‘特勒’官号来命名自己的坐骑,不仅仅是为赞扬名品良种的骏马,更重要的是以突厥赞美英雄、勇士的风俗来纪念和炫耀自己的辉煌战绩。”突厥多以王室子弟为“特勒”,“特勒骠”亦可能是突厥可汗的一个子弟进献的。武德三年二月,宋金刚军果然粮尽计穷,军心动摇,李世民率大军乘机穷追猛击,在消灭宋金刚、寻相、尉迟敬德等刘武周势力中,李世民骑着“特勒骠”,曾一昼夜间急追二百多里地,交战数十次。在雀鼠谷(今山西介休县西南) 西原,一天连打八次硬仗。这次追歼,李世民曾一连两天水米未进,三天人不解甲,马不卸鞍。牠载着李世民驰骋汾晋,为收复大唐王业发祥地——太原和河东失地,立下了战功。李世民赞之曰:“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天险摧敌,乘危济难。”
 昭陵六骏 探秘李世民陵墓六匹战马之谜
文章插图
青骓苍白杂色骏马。据岑仲勉、葛承雍等先生考证,有可能是来自西方“大秦”国的骏马,“青骓”之“青”不是泛指一种颜色,而是来源于突厥文“cin”或“sin”,在汉语中音写为 “秦”,“秦”、“青”同音,故称之。骓,形声。字从马,声从隹。“隹”意为“(鸟头)尖锐”,引申为“顶级”。“马”与“隹”合,表示“顶级宝马”。据文献记载,骏马“青骓”是李世民和窦建德在洛阳武牢关交战时的坐骑,列于祭坛东侧三骏中间。武牢关大战,李世民骑乘“青骓”马,率领一支精锐骑兵,直入窦建德军长达20里的军阵,左驰右掣,在牛口渚(今河南省汜水县西北12.5公里处)俘获了窦建德。一场大战下来,“青骓”身中了五箭,均在冲锋时被迎面射中,但多射在马身后部,由此可见骏马飞奔的速度之快。石刻 “青骓”呈疾驰之状,显示出飞奔陷阵的情景。武牢关大捷,使唐朝初年的统一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李世民赞之曰:“青骓”为“马”。“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前三句形容马的矫捷轻快,后一句道出这一战役的关键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