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林列传》看文化兴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及董仲舒的历史贡献( 六 )


这就使得臣子有机会利用灾祥天变来规柬君主应法天之德行,实行仁政;君王应受上天约束,不能为所欲为,这在君主专制时期无疑具有制约皇权的作用,有利于政治制约和平衡。
“天人感应”为历代王朝帝王所尊崇,影响深远。天人感应对皇帝的警策作用,据《汉书》《后汉书》记载,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光武帝(刘秀)等几个皇帝,在出现日食、旱灾、蝗灾、洪灾、地震等灾异时,都下罪已诏。后世帝皇逢灾荒年实行免租减赋、开仓赈灾等措施无不深受天人感应的影响
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几乎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为了巩固统治,历朝历代都贯彻这一思想,直到辛亥革命结束帝制。从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论被之后的历朝历代封建帝王沿用来看,笔者就非常赞同南怀瑾先生的观点:中国封建社会是“假专制、真民主”,现代西方是“真专制、假民主”。
3)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
“大一统”思想的建立对中华民族的积极意义怎么去拔高都不为过。
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是从维护汉朝的大一统出发的,他援引“春秋大一统”之精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把封建的大一统说成是天经地义不容更改之事。他认为应该损抑诸侯,尊王襄夷,一统乎天子,并使四海“来臣”。
“大一统”思想则到现在还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而且还将一代代长期影响下去,因为它是中华民族团结巩固的纽带,这是董仲舒对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贡献。
当然,董仲舒“大一统”思想不仅仅包括国家版图的一统,还包括了思想上的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其一个战术方法。
 从《儒林列传》看文化兴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及董仲舒的历史贡献
文章插图
4、为官十余年
董仲舒在汉景帝时还算不上为官,严格说来那时只是国家级学者和文化工作者。但是,汉武帝对他委以了重任。
汉武帝对“天人三策”极其欣赏,“三问三答”后即派遣董仲舒到江都易王刘非处担任丞相。汉武帝派他去担任刘非丞相是有深意的。
刘非是武帝同父异母哥哥,此人一介武夫,粗暴、蛮横,关键是还有不二之心,又还毫无自知之明。而刘非对董仲舒的到来是非常高兴的,一来董仲舒是国内闻人、受人尊崇的大儒;再者,刘非自比齐桓公,他希望董仲舒就是管仲,在“管仲”的辅佐下,他定能成功篡权。
没想到不仅自己提出,而且骨子里面支持“大一统”的董仲舒在刘非那里将自己的理论得到成功实践,利用六年的时间对刘非进行潜移默化的疏导,最终成功打消了他造反的念头,也算解决了汉武帝的一个心腹大患。
董仲舒担任刘非丞相十年时间,做出了不少的政绩。
建元六年(前135年),皇帝祭祖的地方长陵高园殿即辽东高庙发生了大火,董仲舒认为这是宣扬天人感应的好机会,于是带病坚持起草了一份奏章,以两次火灾说明上天已经对汉武帝发怒。结果奏章还没上,正巧武帝宠臣主父偃到董仲舒家做客,看见奏章,因嫉妒董仲舒之才,就把奏章草稿偷走,交给了汉武帝。武帝看后大怒,决定将董仲舒斩首。后怜其才,又下诏赦免,但江都王相却被罢免,从此,董仲舒不敢再说灾异之事,而是干起了老本行,从事教学活动,又教了十年的《春秋》。
董仲舒在《春秋》上的学术成就及武帝对他的重视引起了一个人的嫉妒,那就是同样是《春秋》大家、位列三公之一的国家丞相公孙弘。公孙弘想出了一个借刀杀人之计——建议武帝将董仲舒派到性格比刘非更为乖张、残暴、同为武帝哥哥的胶西王刘端那里担任丞相。刘端那里之前的几任丞相都被其残杀而死。
但是令公孙弘没有想到的是董仲舒去后同刘端相处得还不错。不过,董仲舒深知自己处于险境,担任刘端四年丞相后辞职回家了,自此潜心著述。虽然不再过问政事,但是武帝出于对他的尊重,朝廷每每有重大决策时还是会派人前去咨询他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