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进入中原建立“五胡十六国”被称为“五胡乱华”,而北魏孝文帝的改制则被视为“汉化”等,这些认识都是从“中国”(中原)出发而得出的结论。以匈奴人刘渊为首的“五胡”继承“大一统”思想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尤其是建立前秦的氐人苻坚自视为“正统”,发动淝水之战欲一统东晋,以此为开端,不仅造就了盛唐文明(北魏→北周→隋→唐)的出现,也为辽、金、元及清朝成为“正统”提供了借鉴,更极大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远非“汉化”一词所能概括。
中新社采访人员:纵观中国历史上由汉族之外的民族建立的王朝,我们可以看到,少数民族政权亦愿意将自己的王朝谱系写入中华“正统”王朝的政治谱系之中,许多地方少数民族君主也在后世被纳入“中国帝王”序列。这样一种对“中国”的认同,是怎样形成的?
李大龙:对“中国”的认同是中华大地上特有的历史现象。中华大地上曾经存在过很多政权,但在中华民国之前,没有一个以“中国”为国号;但最终形成的多民族国家却简称“中国”,其深层次原因也在于此。中华大地上先后存在过很多的王朝或政权,若依据建立者的出身来划分,由“汉族”所建立的并不占多数,多数王朝属于今天人们所说的“少数民族政权”。这些王朝或政权尽管没有一个以“中国”为国号,但可以以“中国”(华夏)王朝和非“中国”王朝进行区分。流传至今的“二十四史”所记录的王朝在传统王朝谱系中一般被称为“历代王朝”,这些王朝就属于“中国”(华夏)王朝。
文章插图
祭祀了包括少数民族政权在内共188位帝王的北京历代帝王庙。中新社采访人员 崔楠 摄
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形成于先秦时期的“大一统”思想是关键性的因素。最迟在西周时期,周王所在的“王畿”被称为“中国”,并形成了以周王为核心的“大一统”政治思想体系。春秋战国时期,有“中国”身份是诸侯争霸的有利条件,两晋南北朝时期则“中华”替代“中国”成为诸多政权博弈的旗帜,宋辽金时期“中国”再次成为各政权博弈的政治借口;建立北魏的鲜卑人、建立辽朝的契丹人将自己的王朝谱系写入黄帝谱系之中,都是为成为中华大地的“正统”王朝这一政治目的服务的。这也是“中国”认同得以形成的原因,多民族国家中国也因为中华大地上众多政权持续认同“中国”的存在而得以形成和发展。
中新社采访人员:经过长时期的交流融合,今日我们应如何准确理解何为“中华文化”?您认为中华文化的哪些特质,使其一方面对不同民族皆具文化吸引力,同时又对不同民族的参与和融入具有很高的包容性?
李大龙:我认为中华文化应该是指生息繁衍在中华大地上的人群在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中国的过程中形成的有关天、地、人三者之间和谐共处的智慧结晶。中华文化与世界上的其他文化不同,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追求“天下大同”是其最高的理想境界,也是中华文化最核心的内容,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则是“大一统”思想。董仲舒将“大一统”界定为“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大一统”思想主导着中华大地的历史走向,“二十四史”可以说是众多政权实践“大一统”思想成功者留下的足迹,而这也是亨廷顿等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的主要原因。
文章插图
国家大剧院上演舞蹈诗剧《天下大同》。中新社采访人员 张云 摄
中华文化之所以对中华大地上的人群具有吸引力,源自于对“天下大同”这一政治理想的追求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特质。不同人群在努力实现“天下大同”这一共同政治理想过程中对“大一统”思想的理解不同,实践活动也存在差异,而所创造的文化异彩纷呈,但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与“包容性”相比,称之为“多元性”似乎更准确。(完)
受访者简介:
文章插图
【 多元性|东西问丨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三)之五:李大龙:如何理解中华文化中的“华夷之辨”与多元性?】李大龙,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编审、研究员,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辑部主任、主编,博士生导师、教授。1964年生,河北沧州人,汉族。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全国出版行业领军人物,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 中国人|东西问丨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三)之七:杨庆中:包容如何融入中国人的血脉?
- 艺术|东西方艺术巧妙融合 重庆女孩画“家门皮肤”受年轻人追捧
- 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三)之四:王战:“汤因比之说”对当前有何启示?|东西问 | 文化
- 就业|东西协作“送岗下乡”到马边
- 北市|朱熹问学生:为何叫“买东西”不是“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道破
- 八珍|华夏古八珍竟是这八样东西,第八种可以天天吃,是一种不健康食品
- 龙安志:西方社会对中国文明存在哪些误读?|东西问 | 中国文化
- 丁琪:蒙古族跨族婚恋小说如何表现民族融合?|东西问 | 王晓梅
- 棋子|小棋局大世界:东西方象棋中的文化特质
- 金谷园|春草方生,长亭相送;天色将暮,南北东西路丨周末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