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东西问丨付丽:一捧奥运颁奖花束,如何呈现东西文明交融?( 二 )


月季原产中国又盛行于中国,早在汉代就有栽种,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清嘉庆年间,英国人胡姆爵士从广州引走了朱红、中国粉、香水月季、中国黄色月季四个品种的月季,经印度传入英国。当时正值拿破仑战争,英法两国战火连连,为了将这批珍贵的月季安全地从英国运送到法国,两国竟然达成了暂时停战协议,娇艳的月季花由当时威震世界的英国海军护送至法国,送到拿破仑妻子约瑟芬手中。这批名贵的中国月季经园艺家之手和欧洲蔷薇杂交、选种、培育,产生了波特兰玫瑰、茶香玫瑰等众多新的种系。
在全世界范围内,月季这样一株娇艳多姿的鲜花,不仅仅是北京和众多城市的市花,更是一些欧美国家的国花,被人们视为表达关爱、友谊、欢庆与祝贺时最通用的花卉。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颁奖花束主花材为英国的特色月季,还有薰衣草、迷迭香、麦穗等做搭配,通过色块勾勒出了象征2012年奥运会会徽的图形,被称做“胜利花束”。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依然可以看到月季美丽而热情的身影。这次冬奥会颁奖花束不是鲜切花,而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绒线编结技艺钩编而成的“绒耀之花”亮相。其中,选取月季花型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花束相呼应,展现“双奥之城”的文化传承,而选用橄榄则寓意向奥林匹克传统致敬。
中新社|东西问丨付丽:一捧奥运颁奖花束,如何呈现东西文明交融?
文章插图
2022年1月4日,上海,十几位巧手妈妈工作坊的成员正在编结北京冬奥会颁奖花束。此次北京冬奥会上的颁奖花束一改传统的鲜花,采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绒线编结技艺钩编而成的绒线花花束。中新社采访人员 汤彦俊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花卉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传递情感、表达精神。在人类发展历程中,花卉在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付丽:中国何时开始种植花卉很难考证,但中国花卉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花卉文化大致经历了先秦的始发期、秦汉至盛唐的渐盛期、中唐以来的繁盛期,呈不断累积演进之势。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歌咏花卉的源头,以花卉作比起兴,使花卉作为一种描写对象,真正进入文学审美领域。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等可以看出,人们以花卉抒发置身大自然中的不同心情;从“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等不难看出,那时人们已将花木用于社交礼仪,以芍药等植物来传达爱情。
花卉在中西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文化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古人笔下,自然之物往往被赋予人格意象。比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高洁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人们欣赏花卉同时也在欣赏人们的内在品质。而在西方,咏花更多地是将花卉当作一种引发情感的契机或表达思想的象征。
这种差异也体现在庭院植物设计中。中国人在庭院的植物景观搭配中,有意境美的体现,更有对于大自然的尊重与顺应。比如,一个庭院里种植海棠、牡丹、玉兰,在打造春花烂漫景观的同时,取“玉(玉兰)棠(海棠)富贵(牡丹)”的意境以滋养身心。而西方文化尊崇科学理性,因此在庭院的设计和布局上追求形式美和人工美,比如树木修剪时要整整齐齐、注重几何图案的规整等。
中新社|东西问丨付丽:一捧奥运颁奖花束,如何呈现东西文明交融?
文章插图
2015年7月,市民在苏州园林博物馆参观,了解苏州园林历史文化。中新社发 王建康 摄
到了现代,中西方花卉文化有了更多的交流,像西方的“花语”被许多年轻人所接受。以月季为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季象征长春、长寿;在当下文化中则象征爱情与和平,这就是月季在传入西方后诞生的新寓意。
中新社采访人员:今年冬奥会与中国农历春节相遇,是一个特别的春节,也是一届特别的冬奥。您怎么看待中国在短短十余年间两次举办奥运会?
付丽:仍以花说起。这些年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对花卉的审美方式既在发生碰撞又在彼此交融。
以年宵花为例,中西合璧的组合盆栽近年来走俏市场。在花卉应用方面,不仅有蝴蝶兰、红掌、凤梨等传统年宵花市场的主力军,也有马蹄莲、朱顶红、兜兰、长春花等;在色彩方面,不仅有选用有红、粉、黄等中国传统节庆色调的,也有采用莫兰迪色系、克莱因蓝等国际流行色彩的;在组合盆栽设计创作方面,手法更加多元化,既有采用中国传统的插花手法,注重植物线条的展示和焦点花的设置,在整体造型之余体现花卉植物之韵味,也有运用传统的园林造景手法,营造“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景观意象,还有采用西式花艺手法,打造对称式、水平式、下垂式等几何造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