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谱|74位学者留给未来关于阅读的回答|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 三 )


唐小兵期待深入历史脉络和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同时观照当下中国的著作;王敬慧期待会讲故事的作者,能写透中国的小人物艰辛努力的人生,激发人性向善的力量;孙歌期待在具体经验里讨论原理的作品,有理论想象力但不天马行空;王人博希望中国学术界能够在研究者与出版人共同努力之下,创造出真正属于中国人的概念和理论范畴体系……
在2021年最后一个月,74位受访者游荡于阅读之中,写下了这些留给未来的回答。问题或许最终都难有答案,追求解释的路程注定蜿蜒反复,但还有这样一群人与你一同期待着寻找认定的终点。
我们将会为大家陆续推荐思想图谱的精彩回答。下面,我们挑选了罗新和王敬慧的回答,看看他们在2021年里,都在思考什么样的问题,推荐什么书籍以及期待什么样的原创作品。
不平等问题,是历史学家的研究使命
回答者:罗新
图谱|74位学者留给未来关于阅读的回答|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
文章插图
罗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
持续思考的问题
我这几年一直在考虑的问题之一是,在中国的历史学研究中,特别是我自己从事的中国古代史研究,该如何参与到国际学界关注度越来越高的关于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议题里。
显然,不平等是一个巨大的现实话题。历史学家参与现实的方式是回望过去,回到现实话题的历史源流。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历史上,不平等都是不均匀分布的,但现实中的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主要关注的不平等是经济收入上的不平等,历史学家应观察更基础、更具决定意义的诸般不平等,如政治、法律和教育等方面的不平等,以及这些不平等在历史上所发生的变化。比如,不平等程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从这个角度出发,研究的方向和方法都会有较大不同。比如,过去研究政治制度,我们关注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基本上属于国家视角,会特别在意统治效率、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现在,我们研究不平等问题,就要采用下层视角、边缘视角和弱者视角,在意社会阶层的非流动性、义务与权利的非对称性以及经济关系的非正义性。
其实,我们的很多前辈都研究过这类话题,比如,中古史的经典作品唐长孺先生的短文《中所见的曹魏士家制度》。只有理解了唐先生所揭示的那种近乎奴隶制的士家制度,我们才能真正读懂那篇收入《文选》的《赵景真与嵇茂齐书》。只是,以前的学者还没有明确地把这类研究与对抗不平等的史家使命联系起来,这应该是我们今天的历史学家无可推卸的责任。
值得关注的图书
有一本书似乎不大引人注意:《利马之梦——晓宇的拉美笔记》。作者吕晓宇现在是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青年教师。几年前,他还是在牛津读政治学的一个博士生。这本书写的是他的一个特殊经历。
图谱|74位学者留给未来关于阅读的回答|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
文章插图
《利马之梦》,作者:吕晓宇,版本:单向空间 |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8月
在准备博士论文时,他得到一个参与2016年的秘鲁总统选举的机会,加入某位有土著背景的前总统的竞选团队,深度观摩了在外界看来相当混乱的拉美民主实践。他的专业训练、文本学习、人生体验和职业准备,都在这一田野过程中面临一而再、再而三的拷问。这些拷问成为这本乍看似乎只是一本田野记录的小书最大的亮点。
亲身参与拉美政治的特殊经历已足够炫目,而作者对世界与自我、学术与人生之间紧张关系的持续发问显然更富意义、更加动人。因为,不论对作者还是对读者来说,不仅会迫使自己反观过往、蕴结忧伤,还能激发力量,让我们可以平静面对现实和未来的一切不确定。
在疫情结束之前,希望大家能理解人性的本真
回答者:王敬慧
图谱|74位学者留给未来关于阅读的回答|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
文章插图
王敬慧(清华大学外文系,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翻译研究方向教授)
持续思考的问题
我这一年持续思考的问题是“瘟疫与死亡”。死亡本是生命的必然,但是瘟疫将可见的死亡实例与频率增加,给人带来心理压力,比如个人的那种渺小无力。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我开始重读加缪的《鼠疫》。目前为止,我已经重读多遍,最后一次是去年10月,我与清华世界文学经典课上的同学一起阅读。在新冠时代,这本书不仅是存在主义的典型文本,书中很多人物,特别是里厄医生和他母亲在瘟疫中泰然处之的态度,还可以给读者提供非常有效的心理安慰和生存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