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谱|74位学者留给未来关于阅读的回答|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 二 )


图谱|74位学者留给未来关于阅读的回答|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
文章插图
2021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受访学者名单。
变局中的阅读具有智识穿透力的纪实,蕴含巨大共情空间的文字
变局之下,阅读成为一种思考如何应对的方式。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2021年注意到的值得关注的作品不是一本学术著作,而是一本科幻小说《终止冲击》(Termination Shock),来自“元宇宙”概念的提出者尼尔·斯蒂芬森。这部2021年刚出版的小说在福山看来建构了一幅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的具有预测性的地缘政治图景。社会学学者兰德尔·柯林斯推荐了2019年出版问世的《崩坏的情景》(Situational Breakdowns),在他看来这本书在短视频和互联网大行其道的年代里,是社会学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学者安妮·纳索尔通过研究抗议活动中的视觉表达,展现了遏制潜在暴力发生的可能性。也许是时候视变局为新的日常,共存的图景呼唤新的思维路径。
图谱|74位学者留给未来关于阅读的回答|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
文章插图
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2021年关注的作品是科幻小说《终止冲击》。
纵览回答,大量人文学者从专业出发推荐了具有经典价值或现实价值的作品。尝试概括是艰难的,我们不想用有限的单个词汇去抹除它们的存在内涵。但在整理中,我们感受到一个方向,那就是当有技巧的叙事与具有穿透力的分析结合,文本将获得极大的解释力和感染力。
历史学者罗新推荐了青年学者吕晓宇的《利马之梦——晓宇的拉美笔记》,这本田野笔记真实记录了作者参与拉美政治选举的亲身经历,作者对世界与自我、学术与人生之间紧张关系的持续发问,“不仅会迫使自己反观过往、蕴结忧伤,还能激发力量,让我们可以平静面对现实和未来的一切不确定”。人类学学者范可推荐了《美国人的后世》(American Afterlives:Reinventing Death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芝加哥大学人类学教授香农·道迪(Shannon Lee Dawdy)用细腻温柔的笔触讲述了她从全美收集而来的关于丧葬的故事——新兴丧葬习俗反映了美国人正在重新思考人生、仪式和代际纽带。
2021年,以《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站上寻找西南联大》为代表的兼具分析性与纪实性的非虚构作品和以《置身事内》为代表的通识写作获得“破圈”热议,与调查回答中的推荐方向互相对应。这是世界变局的映射,我们迫切想要了解周遭到底发生了什么,简单的纪实已经无法满足阅读需求,因此是时候呼唤让智识介入写作,同时借助叙事与写作技巧,让论述型作品变得更有大众亲和力,业已成为很多研究者的自身追求。
图谱|74位学者留给未来关于阅读的回答|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
文章插图
思想图谱调查中,回答者推荐的系列非虚构作品。
其实在媒介形式日新月异的当下,文本仍然拥有无法替代的共情空间。文学作品体现得尤为明显。王敬慧推荐的《醒梦活海》是一本在去年被布克奖遗忘的作品,小说讲述的一个家庭的三种失去引发她巨大的共鸣。译者范晔在回答我们的问题时想到了一位在一百年前的圣诞夜,在巴黎结束自己生命的智利诗人Teresa Wilms Montt,她曾经被家人和丈夫当作精神病禁闭起来:
“我走了,去学习如何在别人的痛苦里忍受自己全部的痛。我走了,Anuarí,我发誓直到这一刻我还期待着复活。……我不在乎这世界和衡量我所作所为的平庸天平,像我这样爱过,活过也痛过的人并不多。”
范晔推荐她的诗文集——《没有说出的话》。
图谱|74位学者留给未来关于阅读的回答|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
文章插图
思想图谱调查中,回答者推荐的融合性学科写作或通识写作。
变局中的期待衡量原创价值的尺度并非只有“填补空白”
什么才是值得推荐的中国原创?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长久以来我们似乎总在用是否“填补空白”来衡量原创的价值,但真实情况是正如法学家王人博所回答的:“知识的空白领地已寥寥无几”。缺乏“空白”并非挖掘原创的绊脚石,在变局之中,我们有太多没有完全开拓的面向。
思想史研究者孙歌在回答中提到我们的社会缺乏有质量的“形式感觉”,我们的文化太过于直奔主题,很难有效提供人生的丰富感受力。形式本身的意义还未得到足够的正视。培养有质量的“形式感觉”,某种程度上就是将人生的丰富感受与形式结合,以此为径,我们也可以培养有质量的“问题感觉”——挖掘多面向的问题,将具体的经验囊括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原创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