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谱|74位学者留给未来关于阅读的回答|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

最初的构想里,“人文阅读思想图谱”只是一次出版建议收集尝试——业界需要了解学界发现了哪些闪光的作品,学界也希望出版界能够关注到他们发现的璞玉。于是在2021年的最后一个月,书评周刊集全编辑部之力,向与我们有联系的人文学者、创作者问出了如下三个问题:
您在2021年持续思考的问题;
您在2021年关注到哪部未引起足够关注或未引进出版的作品;
您期待看到怎样的中国原创作品。
最后我们获得的远远超越了“建议”的层次。随着新年的来临,编辑部共收回了74份回答,总字数逾5万字。情感与思辨密度兼具的文字织就一份呈现关联传统与现代、未来与当下的阅读思想图谱,他们以自身生活或研究为维度的阅读与追问,记录下了虽然蜿蜒动荡,但对真挚的爱、对重塑人与人的连接依然充满渴望的2021。
——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
图谱|74位学者留给未来关于阅读的回答|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
文章插图
本文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2022年1月21日专题《思想图谱:2021新京报人文阅读》的B02,另附上B04版王敬慧、B06版罗新的回答。在1月15日的2021年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上,我们在现场发布了人文阅读思想图谱。如今,我们正式刊发思想图谱的调查概况,以飨读者。
「主题」B01丨思想图谱:2021新京报人文阅读
「主题」B02丨2021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留给未来的74份回答
「主题」B03丨孙莉莉和朱自强的回答
「主题」B04-05 | 王敬慧、张莉、戴潍娜、马凌、程一身和胡桑的回答
「主题」B06 | 罗新、高林、陈力卫的回答
「主题」B07丨孙歌、唐小兵、福山的回答
「主题」B08丨王人博的回答:发现行动的逻辑,不仅是书面的规则
整理撰文 | 吕婉婷
变局中的世界技术、灾变与疫情之后的关系伦理
2021年的记忆,在2020年乃至更早的时间里都有迹可循——“德尔塔”“奥密克戎”接踵而来,全球化的脚步在病毒的火力之下间歇性停滞,而不确定性的风险并没有因为系统的暂缓而降低。正如法学学者季卫东在我们的调查中所写到的:疫情给全球化带来了一次紧急刹车,世界似乎重回“小国寡民”的割据状态,网络成为连接我们彼此的重要方式。“技术虽然能够打破物理的藩篱,却也造成了多层多样的网络空间,容易形成群体极化以及因多元性而产生的群体间的相互无知。”在“不确定”社会中,这必然会导向更为复杂的认同障碍与沟通问题。
图谱|74位学者留给未来关于阅读的回答|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
文章插图
在2021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上,我们发布了人文阅读思想图谱。人文阅读思想图谱发布现场。
2020年引发热议的系统之惑在2021年仍然未解,技术乐观主义者开始转向下一个逐利的风口“元宇宙”。风潮迭代之下,是对透支的隐忧。新闻与传播研究者、书评人马凌看到我们的生活失去了节制,平台的快速发展模糊了界限,当下的我们缺乏一种新的幸福哲学。诗人胡桑看到技术对人内心的改造,并把这些思考写进了诗歌里:《截屏的人》《拉黑的人》《点赞的人》……当社会运转变成一种算法,当我们的行为成为数据的产物,当各大社交应用造成了我们日常联系中的“中断”,新技术乌托邦设想是否是另一种空想主义?
图谱|74位学者留给未来关于阅读的回答|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
文章插图
2021年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收到回答的总体概况。
身处变局中的我们,已经不可避免地受到它的影响。临床心理学研究者徐凯文看到疫情下的心理健康难题,缺乏与他人真正的交流已经导致了不少青少年陷入抑郁。历史学者许纪霖也感受到了难以排解的孤独——现实中彼此信任、坦诚交流的真实空间遭到瓦解,人以孤独的身影跨入虚幻的“元宇宙”以求短暂的慰藉。人类群居的天性在呼唤新的关系组织模式和关系伦理打破当下的僵局。
图谱|74位学者留给未来关于阅读的回答|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变局激发我们思考更多本质命题,关于延续,关于意义,关于死亡,关于生命。有人从传统中追寻信仰,历史学者唐小兵希望看到在2021年过世思想者身上延续的中国人文传统能够得到赓续和发展;有人从文学中找到窗口,比较文学研究者王敬慧在加缪的《鼠疫》和菲利普·罗斯的《天谴》中看到人变动巨大不确定性存在的尊严与凝视死亡的意义。
归根结底,我们之所以感受到压抑,正是因为我们有所渴望。评论家程一身提到,疫情之下的抑郁来自于对美的冲动和爱的渴望:“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重塑了我们的心态,而我依然对爱,对可能有回应的他人之心,充满了持续的需要与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