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之六:吴根友:“天人合一”观念何以塑造了今天的中华文明?|东西问 | 吴根友

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之六:吴根友:“天人合一”观念何以塑造了今天的中华文明?|东西问 | 吴根友】(东西问)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之六:吴根友:“天人合一”观念何以塑造了今天的中华文明?
中新社北京1月9日电 题:吴根友:“天人合一”观念何以塑造了今天的中华文明?
——专访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根友
中新社采访人员史元丰罗海兵
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之六:吴根友:“天人合一”观念何以塑造了今天的中华文明?|东西问 | 吴根友
文章插图
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要处理的三大重要关系之一。梁漱溟曾论及关于人的三大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际关系,以及人己关系。但现代生态危机暴发之前,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从历史角度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逐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建构自然的过程。在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占主导地位,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主张敬畏自然、顺应自然。
近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武汉大学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院长吴根友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阐述为什么说中国对于人与自然的认知,塑造了今天中华文明的根性与底色。
中新社采访人员:“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哲学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儒、道、释等诸家各有阐述,您认为什么是“天人合一”?今天是否有新的阐释?
吴根友:我们今天理解的“天人合一”思想,其主要意思是指人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去使用自然的资源。它实际上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以人合天”,即人被动地适应、遵循自然法则,这主要是指游牧、农业文明时代的“天人合一”。其二是“以天合人”,即充分地利用自然规律来为人的更好生存服务。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实际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然的人化,即按照人的意志来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资源,以服务人的需求。第二阶段是人化的自然,即人全面地遵循自然的法则来改造自然,像今天中国政府倡导的绿色、生态、可循环地利用自然资源,造福人类,便是朝向“人化的自然”方向发展。
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之六:吴根友:“天人合一”观念何以塑造了今天的中华文明?|东西问 | 吴根友
文章插图
2021年10月,航拍京杭大运河苏州枫桥景区。中新社采访人员 毛建军 摄我们今天大力提倡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虽然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相关,但主要是在“以天合人”的意义讲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在充分利用、并不断开发新的绿色科技,以使人类在合乎生态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提升人类的生活品质。因此,提倡“天人合一”并不是完全听任自然的盲目力量驱使,而是在生态科学的思维下充分利用自然规律,大力发展绿色科技,以提升全人类的生活品质与生命质量。
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之六:吴根友:“天人合一”观念何以塑造了今天的中华文明?|东西问 | 吴根友
文章插图
2021年10月,养殖户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白湖镇“渔光互补”光伏发电站水面放养白鸭。近年来,庐江县白湖镇采取“水上光伏发电、水面放养蛋鸭、水下养殖鱼虾”等多元立体方式,实现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中新社发 王闽 摄中新社采访人员:中国既有对于人与自然的认知,又讲“学以成人”,古希腊哲学中也有“know thou-self”的表述。西方有无哲学思想可以对照中国的“天人合一”?
吴根友:就漫长的西方哲学史而言,西方当然也有零星的尊重自然的思想观念,但从整体上看没有与中国“天人合一”相似的思想。尤其缺乏在整体上将“自然之天”比拟为一种有灵性的、富有刚健与包容美德的存在。这主要是由其哲学、宗教、现代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的。
古希腊哲学虽然很丰富,但自然之天并未成为人类要效法的对象,而是需要征服的对象。中世纪基督一千五百余年的思想传统,完全笼罩在神学的氛围之中,自然,以及人类生活中自然的血缘关系,都被人神关系所改造而成为附属性或第二性的东西。十七、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中,自然状态成为大多数哲学家需要加以否定的野蛮、原始状态,卢梭虽然有限度地肯定了自然状态高于文明进程中的私有制之恶,认为自然状态中人有自由,但他并不认为自然状态是人类需要保持的理想状态,明确地指出自然状态下的自由也会很快因为暴力而丧失。作为后现代思想潮流的一部分,当代西方的各种生态主义哲学与绿色环保组织,有较为系统且激进的尊重自然的观念,甚至提出“动物权”的观念,但就其思想的现实性与真理性而言,基本上未能超出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提出的“人化的自然”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