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公》翻译:楚国有一个养猕猴为生的人 , 楚国人都叫他“狙公” 。每天早晨 , 他都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 , 让老猴率领(其它猴)到山里去 , 摘取植物的果实 , 取十分之一的果实来供养自己 。如果猕猴不肯给狙公 , 狙公就会鞭打它们 。猴子们都害怕 , 所以不敢违背 。
有一天 , 有只小猴问众猴说:“山上的果子 , 是狙公的吗?”众猴说:“不对 , (果实)是天生的 。”又问:“没有狙公的同意(我们)就不能去采吗?”众猴说:“不对 , 谁都能去采 。”又问:“(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听从他并要被他差使呢?”话还没有说完 , 猴子们全醒悟了 。
那天晚上 , 众猴一起等到狙公睡着的时候 , 打破栅栏毁坏仓房 , 拿走他(狙公)存放的粮食 , 舍弃狙公 , 不再回来 。狙公最后因为饥饿而死 。
郁离子(即刘基隐退青田山时自取的笔名)说:“世上那种凭借权术奴役人民却没有法度的人 , 不就像狙公吗?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 , 才能让他得逞 , 一旦有人开启民智 , 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 。”
狙公出自《楚人养狙》
原文欣赏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 , 楚人谓之狙公 。旦日 , 必部分众狙于庭 , 使老狙率以之山中 , 求草木之实 , 赋什一以自奉 。或不给 , 则加鞭箠焉 。众狙皆畏苦之 , 弗敢违也 。
一日 , 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 , 公所树与?”曰:“否也 , 天生也 。”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 , 皆得而取也 。”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 , 众狙皆寤 。
其夕 , 相与俟狙公之寝 , 破栅毁柙 , 取其积 , 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 。狙公卒馁而死 。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 , 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 。一旦有开之 , 其术穷矣” 。
狙公译文译文:
宋国有个养猕猴的人 , (他)爱猕猴 , (所以)养了成群的猕猴 。(他)能理解猕猴的意思 , 猕猴也懂得狙公的心意 。(狙公)节省家人的口粮 , (以此)满足猕猴的食欲 。不久缺少粮食 , 要限制他们的食量 。
恐怕猕猴们不听从自己的 , 先欺骗他们说:“给你们橡子 , 早上三个 , 下午四个 , 够了吗?”所有的猕猴们都跳起来发怒 。他不一会儿又说:“给你们橡子 , 早上四个 , 下午三个 , 够了吗?”所有的猕猴们都趴在地上表示高兴 。
原文:
宋有狙公者 , 爱狙 , 养之成群 , 能解狙之意 。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 , 充狙之欲 。
俄而匮焉 , 将限其食 。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 先诳之曰:“与若芧 , 朝三而暮四 , 是乎?”
众狙皆起毕怒 。
俄而曰:“与若芧 , 朝四而暮三 , 足乎?”
众狙皆伏而喜 。
出处:出自战国中后期庄子的《庄子·齐物论》的《狙公赋芧》 。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 , 百家议论纷纷 , 思想复杂混乱 , 庄子认为万事万物根本上都出于自身、是齐一的 。他批判那些执着于分别是非对错、好胜好强的心态 。他认为“道”本身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自然而然的 , 那么追求真理 , 寻求“道”的人也应具有逍遥自在的、没有任何束缚的、怡然自得的心境 。
面对百家烽起的社会现实 , 庄子敏锐地注意到了“当时之为论者”们的许多令人深感痛心的表现 , 并且发现他们全都表现出了“弱于德 , 强于物”的倾向 , 一味投身于对外物的探求 , 而不在乎对个人生命的培护 。因此 , 他们也必然会在“与物相刃相靡”中丧失本真之我 , 并使自己的生命受到戕害 。
庄子就在这样的背景下 , 试图寻求一条解开心灵枷锁 , 破除执著、达到自由自在的心灵世界之路 。正是“当时之为论者”们在论辩中被外在的因素所左右、所异化的这一令庄子深感痛心的社会现实的存在 , 才让庄子如此迫切地提出齐一“物论”思想
- 七夕翻译及赏析
-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翻译
- 司马光砸缸的文言文
- 夏翁,江阴巨族文言文翻译
- 嫦娥化蟾文言文翻译
- 河漕转运文言文翻译
- 邴原少孤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 客有过主人者文言文翻译
- 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的翻译
-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