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高校 特殊教育 措施 保障
17、加分、优先等待遇 。
建立健全实践考核系统 , 增强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
3.加强学生实践的教师指导 。
志愿服务实践的目标从短期来看是为了解决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训练机构教师短缺与特殊儿童类型多、在册人数多之间的矛盾 , 由实践之需应运而生 。
可是 , 从长远的目标来看 , 是为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 承担起培养、塑造实践型、创新型人才的职能 。
学生未来从事教学工作所必备的实践知识和智慧需要在资深教师指导、协助下 , 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和自我反思来获得6 。
来自教师的专业指导是学生形成职业信念、将专业理论和实践有效连接 , 形成实践智慧的有力保证和支持 。
然而 , 进行综合实践 , 不仅仅是对学生专业思想和水平的考验 , 同时 , 也是对教师的时间、精力 。
18、以及指导能力的挑战 。
高校教师受时间、精力以及目前教师评价模式所限 , 难以给予学生全程指导 , 而指导学生又非实践单位教师的本职工作 , 也并不明确指导要求 , 没有指导经验 。
有鉴于此 , 首先 , 需落实校内外双导师制 。
为学生选择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 , 指导能力强并且富有责任心的校内外导师 。
并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促进双方的沟通交流 , 发挥各自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的优势 , 给学生以最有效指导 。
其次 , 强化教师责任制度及教师评价激励机制 。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 , 应该在观念上重视实践指导工作 , 把指导学生实践同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
通过相应的责任制度和奖惩措施 , 使校内外指导教师明确角色和任务 , 增强其对实践指导的重视程度 。
与此同时 , 还应该 。
19、将实践指导纳入到教师日常工作考评绩效体系以及科研绩效 , 作为教师工作中可量化的考评部分 , 以激励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积极性 。
(三)加强实施运作的基本条件保障 。
志愿服务是以学生自愿奉献、不计报酬为出发点 , 然而 , 这仅仅是志愿者的主观选择 。
客观上 , 由于学校两校区运作 , 特教机构选址较远等实际情况 , 使得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经费、时间消耗等问题又是学生本身所无法解决的 。
调查显示 , 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均表示希望解决往返交通、误餐等费用 , 也指出课程的具体安排方面欠合理 , 并没有为本专业的实践预留时间 。
上述的经费、时间、食宿等基本条件保障问题如果得不到合理解决 , 就会影响到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
因而 , 在实践经费方面 , 考虑由 。
20、高校和实践单位协商共同解决 。
志愿服务实践一般是由实践单位提出要求 , 并且缓解了这些单位的用人紧张状态 , 因而原则上 , 要由用人单位提供经费保障 。
但是为了保证实践的可持续性 , 不能单纯依赖实践单位 , 高校也要拨付一定的经费用于学生的定期实践 。
再一方面 , 在高校具体课程安排放面 , 充分考虑学生参与实践的需求 , 分配好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时间 , 预留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 。
如 , 可以每周预留出一两天的工作日不安排理论课程;或者在一周的个别几天留出半天作为实践时间 。
(四)搭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沟通的平台 。
多方沟通平台的建立是保证志愿服务实践顺利进行的长效机制 。
踏出学校 , 学生的第一项任务就是与社会沟通 , 包括学生和教师之间 ,。
21、学生和特殊儿童以及儿童家长之间 , 乃至于同学间的多方沟通 , 这些沟通与学生习以为常的课堂交流有着很大不同 , 许多问题是学校中不曾遇到而在实践中又需要独立解决的 。
首先 , 应加强校际间合作交流 , 搭建与实践基地的合作沟通平台 。
通过加强与实践基地的沟通交流 , 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 使学生有一个稳定的志愿服务平台 , 进而推动两校间教师的合作 , 以便资源共享、互利双赢 。
其次 , 搭建师生间的实践反思研讨平台 。
过去在学生见习或实习过程中 , 师生间的交流一般是在实践开始和结束时组织动员会和总结会 。
教师忙于理论教学工作 , 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很难全程参与 , 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不能得到有针对性指导 。
学生之间也仅仅会针对儿童、家长或教学内容进行个 。
22、别商讨 。
因而 , 需要以教师指导为核心形成研讨小组 , 聚焦问题 , 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实践中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解决 , 实践计划、内容以及实践的成败展开研讨 。
稿源:(未知)
【傻大方】网址:/a/2021/0926/0024178557.html
标题:高校|高校特殊教育保障措施( 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