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大方


首页 > 学习 >

高校|高校特殊教育保障措施( 二 )



按关键词阅读: 高校 特殊教育 措施 保障


学生也表示实践中总感觉茫然无措 , 参与活动的收获远没有达到预期 。
职前实践的核心目标是完成人的专业塑造 , 为胜任甚至于成为理想的职业人员拓展职业经历 , 完成专业精神的培育、专业思维的转换以及专业经验、能力的塑造 , 而肤浅的实践接触难以达成目前人才培养的目标 , 也难以胜任未来职业的需求 。
2.志愿服务满意度不高 , 缺乏有效自主反思 。
调查结果显示 , 尽管多数本科生认可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实 。

7、践能够促进下一段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增强专业能力以及适应未来职业 , 但是 , 由于每次实践缺乏明确的目的性 , 对内容也知之不多 , 所以,69.7%的学生对于实践的结果并没有清楚的认识 , 也不知如何评价自己实践的成效 , 导致70%的学生对自己实践的满意度并不高 。
这一结果和柳笛等对于特殊教育专业实习满意度的相关调查结果有一定的差异4 。
学生虽然表示应该明确每次实践的内容 , 并有一定计划和来自教师及实践单位的相应指导 , 但是并不能做到主动了解任务内容 。
在实践过程中 , 超过70%的学生仅针对儿童和家长以及相关教师了解情况 , 没有主动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在同学之间就实践的深层次内容也缺乏有效、深入探讨 。
90%的学生回顾实践经 。

8、历认为 , 在每次实践任务结束后并没有及时总结反思自己的表现 。
(二)高校组织管理的问题 。
1.高校在实践计划组织层面的职能缺失 。
近年来 , 国家和地方政策对特殊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 , 但是 , 总体来说 ,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不平衡 , 特殊需求人群基数大、类型多 , 特殊教育资源相对较为紧缺 , 实践对特殊教育专业人才需求很大 , 而志愿服务实践模式是这一需求的集中体现 。
在这一模式中 , 实践单位和社会相关部门成为合作和需求主体 , 而高校则是应实践之需 , 相关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并没有做好安排该类型实践活动的全方位准备工作 , 在合作中的角色相比较来说是较为被动的 。
2.缺乏有效教师指导 。
调查显示 , 84.8%的同学希望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指导 ,。

9、并在实践结束后得到评价和反馈 。
在谈到希望获得哪些支持和帮助的时候 , 大多数同学表示希望得到频繁的、有针对性的实践指导 , 最欠缺的是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包括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等方面的具体指导 , 也有学生表示希望得到在实践前、实践中以及实践结束后的全程指导 。
而实际情况是 , 由于课程负担重 , 难以抽出实践指导的时间 , 高校教师并没有承担相关的指导职责 , 而校外的导师又并不认为应该承担学生专业成长的指导者的角色 , 对学生的疑惑和存在的问题没有给予及时的关注 , 结果使得部分学生失去了最初参加志愿服务的热情和期待 。
(三)多方交流沟通的不足 。
志愿服务实践的顺利进行需要搭建多方的合作平台 。
促进多方沟通 。

10、、交流 。
既需要推动高校和机构间的单位和人员间合作 , 又需要促进师生之间、同学间以及学生和特殊儿童家长间的沟通、交流 。
社会实践不仅考验着学生的专业能力 , 对学生的社会沟通和适应能力也是一种全方位的考量 , 加之 , 多数特殊儿童或多或少地存在语言障碍 , 其发展中有异于常态儿童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 更增加了沟通的难度 。
一方面 , 许多参与实践的学生均表示需要迫切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能力 , 以便明确儿童及家庭的真正需求 , 更有效完成志愿服务任务 。
另一方面 , 高校和实践单位并没有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 没有就实践的目标、任务以及学生实践的保障工作达成共识 , 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 , 感受到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 , 实践积极性下降 。

11、 。
三、特殊教育专业志愿服务实践支持保障措施 (一)完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 。
首先 , 从增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人文性取向入手 。
依据我国学者对全国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12所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梳理 , 我国本科类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为培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 , 专科类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5 。
近年来 , 各高校也增强了人才培养的实践取向 , 从培养目标入手 , 面向实践需求 ,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 为适应将来复杂而丰富的一线工作奠定扎实的职前能力基础 。


稿源:(未知)

【傻大方】网址:/a/2021/0926/0024178557.html

标题:高校|高校特殊教育保障措施( 二 )


上一篇:高校|高校园林景观布局与建筑设计

下一篇:高校|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