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浅谈为何乾隆帝要让清朝闭关80年( 二 )


不知何时 , 这个掌握了中文的英国人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洪任辉” 。 在中国官方的文件中 , 有时他又被误称为“洪任”或“洪仁辉” 。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中国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中文译员 , 很快就尝到了甜头——因为英国商人们第一次可以通过自己的喉舌和声音向粤海关监督直截了当、不打折扣、不含糊其辞地提出自己的要求 , 从而打破了当时那种凡事必须通过行商和中国通事禀报的规矩 。 不再担心中国通事传话时 , 避重就轻 , 擅改语气 , 偷换概念了 。
香山(静宜园)勤政殿 , 殿内正中悬挂乾隆御笔匾对 , 地平床上置金漆屏风、金銮宝座 。 据学苑出版社出版的《皇家园林》 。
1753年8月4日(乾隆十八年七月初六) , 洪任辉趁粤海关监督李永标丈量4艘英船之机 , 将由英公司本届广州贸易大班委员会拟写的一份禀帖译成汉文 , 绕过行商和中国通事 , 径直递交给了粤海关监督李永标 。 这份汉译禀帖实际上等于是向自1750年(乾隆十五年)开始确定的中国对外贸易所采用的保商制度开火 。 禀帖要求免去雇佣的通事和买办们向官员们献礼物的负担 , 因为这些负担最终都要转嫁到英国商人的身上 。 这封汉字禀帖立即引起了中国有关方面的强烈反响 。 一周以后 , 海关监督派人通告这艘英船的中国保商 , 命令立即查出并逮捕那个竟敢替英商大班起草中文请愿书的家伙 。 海关监督毫不隐讳自己对这个可恶家伙的憎恨:“我们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办 , 而他(那个起草禀呈的家伙)却知道要用什么办法来对付我们” 。 此时 , 中国官员尚不知道“那个起草禀启的家伙”竟是一个英国人 , 因为以前从未发生此类事情 。
虽然洪任辉向粤海关监督李永标呈禀遭到拒绝 , 但是 , 他和其他英国人并不甘心 。 1754年7月(乾隆十九年五月) , 洪任辉又来到海关衙门 , 求见李永标 。 由于李永标对求见不置可否 , 洪任辉和大班们便决定于7月29日(六月初十)集体前往总督衙门 , 要求和总督会谈 。 上任不久的两广总督杨应琚尚不熟悉与夷人打交道的深浅与规矩 , 有点冒失糊涂地答应了这一请求 。 英国人除了准备好禀帖外 , 还让洪任辉用中文准备了另一封信 。 三艘商船上的英国大班们在“自己的译员”洪任辉的陪同下 , 拜见了总督大人 。 在会晤中 , 洪任辉递上了那一封怨气冲天的中文禀帖 , 当面向两广总督口头解释了英商在广州所遭受的困难 , 特别强调了保商制度给英人造成的困难 , 要求给予废除 , 并且要求允许英商直接向清朝官员交税 。 由于此次会晤绕过了行商和中国通事 , 两广总督对此很不适应 , 也无人可以商量 , 他便当场答应对英人提出的这些事务性问题将作出最后的规定 。 据英国商人的记载 , 这位刚升迁不久的两广总督给他们的印象是 , 他对来访的英国人非常客气 , 而且 , 当他读英国人的呈诉书后 , 英国人觉得他似乎并没有弄清楚英人申诉的主要目的 。 这种一反常态引起了在场的英国商人们的怀疑 , 他们立即怀疑可能是洪任辉的翻译出了问题:
不知是否(总督)故意装傻 , 或是洪任辉把译文翻错了 , 因为洪任辉翻译时 , 不敢找中国人帮助 , 以免走漏消息 。
英国人看出总督很可能压根没看懂禀帖上究竟在说什么 , 也不知道这帮英国人来此究竟想要求什么 , 因为总督最后仍向英国人打听他们此来何干 , 究竟想要求什么 。 可见此时洪任辉如无中国人帮助 , 在翻译上还没有太大的把握 。
不管怎么说 , 英国人还是极感激自己的译员洪任辉 。 英国商人正是通过他而不是通过中国官方派给自己的行商、通事 , 直接与总督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对话 。 据英国商人在记载中声称 , “这在二十年来还是第一次” 。 而且 , 此次会面的效果也出乎英国商人们的意料:
8月3日(六月十五日) , 总督派员通知英国大班 , 中国商人将以合理的条件和他们交易 , 如果英国人有冤要诉 , 可以自由地谒见总督 。
一个学会了汉语的英国人的价值很快就这样显现出来 , 并日益受到英国商人的高度重视 。 洪任辉则趁势利用自己在语言上的优势 , 在充当东印度公司在华商人的通事之余 , 还以散商的身份直接跟中国人做生意 。 1747年(乾隆十二年) , 他在广州与江南婺源县生员、茶商汪圣仪父子开始贸易 , 并提供每年320两的贩茶资本 。
真正显露出洪任辉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的是另一件大事 。
宁波之行首获成功却引来乾隆一纸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