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清华大学蓝志勇:走在“双一流”奋进的道路上( 四 )


博士是非常专业的人才 , 研究的问题有时要超过本专业的老师 。 让学术背景和方法背景不同的教师来评审、提问、辅助固然是很好的事情 , 也是导师组的职责 , 但让从来没有或很少接触同一领域的学者来投票决定论文研究的选题、对错、甚至能否毕业 , 还要第一责任人导师回避评审讨论 , 就是十分荒唐的事情 。 在跨学科设置和各专业答辩季节雷同的情况下 , 并不容易找到真正的“小同行”专家 , 如果导师带领学生做的就是前沿问题 , 没有别人做过 , 就更无法合理评审了 。
笔者熟悉不少所国内外知名高校 , 知道在有的国内高校中 , 曾有研究“国有企业改革”的博士生被质问这个问题与政治经济学有什么关系;有老师强行要求做案例研究的学生用经济计量方法来证明一个早就有答案的问题;还有老师质问研究学公共政策的学生说:“我怎么没听说过有‘公共价值理论’?” , 完全不知道这是一个有几千年经典哲学底蕴和丰富专业文献基础的概念 。
还有极个别给学生非学术“下马威”的案例 , 论文没有看 , 也看不明白 , 进门一顿抢白 , 以显示“师道尊严”和防止学生挑战性的应答 。 最重要的是 , 这种委员有投票权和批评权 , 自上而下的压力性提问很容易伤害刚入学问之门的学生的学术热情 。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 , 打一个可能不太准确的比方 , 猴子和鱼的能力是不应该用一个标准来衡量的 。 学生的能力禀赋不一样 , 学习动机不一样 , 最关键在于他是否有基本素质和内生动力做研究 。
有些学生为了学位而来 , 进来发现自己选错了 , 这时应该有很好的退出机制 , 使他们不用受来自家庭、同学和社会的压力 。 大多数只要努力 , 将自己潜力发挥到最大 , 并保持研究的热情和动力的学生 , 就是可用之才 。 那种一定要学生与有十几年不同学科功力的老师比 , 还要学生独立创新 , 是急功近利的高压 。 当前一些高校 , 是用5%到10%的概率可能要求100%的实现 。
如果我们认真看博士生们发的网络消息和微信聊天 , 看到更多的不是深度的知识探讨 , 文献共享 , 或是自由意志的展现 , 而是关于烦恼、压力、牢骚、师生关系 , 和就业机会钻营的讨论 。 不少抄袭、抑郁、甚至更过激的病态行为 , 就是在这种两头堵、中间放不开的环境下产生的 。
对如此高层次的人才的培养 , 不注重学生的内生动力、专业激情 , 只要机械化和标准化的统一结果 , 并且在培养的体制机制方面显现出的对学生和导师组的不信任和行政化的管理程序 , 很难让真正的一流学生脱颖而出 。 那种偏科、有个性的人才 , 就更加难以生存了 , 华罗庚、陈景润这样的非传统人才 , 就成为了一流高校的不可能 。
南京大学景凯旋教授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人生的终极目的和意义不是物质的生存 , 世界本身不是客观实在而是概率 。 ”学生的成功 , 也各有自己的能级和成功的概率 。 每一个学生 , 有不同的才能和不同的学术成熟期 , 他们都是量子云的组成部分 , 在特定能量场域的不同的能级运行 , 支持量子云成功的概率 。 从社会实践的结果来看 , 又何尚不是如此 。 招收真正有一流潜力的学生 , 形成一流的能量场 , 容纳学生的不同 , 是对传统的经典物理时代线性思维管理的挑战 。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蓝志勇:走在“双一流”奋进的道路上
文章图片
一流的大学 , 要有自己的学术执着 。
巨大的社会趋势和情绪 , 会对大学产生有强大的影响 。 大学要有能力保护自己的精英 , 鼓励他们学有专攻 , 在最能干的领域里精进 。
在物理世界 , 曾有一位享誉世界的中青年理论物理学家发现了“2=0”的粒子现象 , 并指导使用新材料、新方法发现了“天使粒子” , 解决了量子计算的功耗和效率问题 , 可以在许多关键领域中 , 包括在量子计算和区块链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 这也让他囊括了多项顶级物理学大奖 。
他本可以凭借他的学术敏锐性、方法论和广博精湛的知识做出更伟大的学术发现 , 却被卷入做技术开发和运营巨量资本的漩涡 , 在他不熟悉的领域里深陷 , 难以自拔 , 导致了灾难性的结果 。
对一流学术的消灭 , 一种是拦阻和扼杀 , 还有一类其实是不恰当地“捧杀” 。
一流的大学 , 需要一流的文化、科研环境和真正的学术执着 , 功利、市场、技术转让 , 其实需要另有不同的人才来运行 。 如果说战马和马戏团表演的马在养法和管理方法上不能一样 , 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也不能一样 , 管理方法和资源配置方法也不能一样 。 如何甄别这种不同 , 理解、保护不同的专业精英并持续为他们创造优异的工作环境 , 是一流大学的真正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