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清华大学蓝志勇:走在“双一流”奋进的道路上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蓝志勇:走在“双一流”奋进的道路上
文章图片
1
双一流
2015年 , 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 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的构想 。 2017年9月 , 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 全国137所高校入选 。
2020年9月18日 , 清华大学召开“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专家评议会 , 邀请校内外专家参会 ,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 , 经过五年建设 , 清华大学在引领性、独特性和贡献度方面 , 展现了我国“双一流”建设新高度 , 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方面始终走在最前列 , 引领了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和发展模式变革 , 贡献了宝贵经验 , 在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旗帜作用 。 综合实力和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 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 标志性成果突出 。 办学质量、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声誉持续提升 , 全面、高质量完成了“双一流”建设任务 。
进入21世纪 , 中国大学在人数规模、资金投入、高水平实验室建设、论文发表数量和学术干劲上 , 确实进展神速 , 令世界瞩目 。 近年来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 , 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波巨浪 。
当然 , 也有评论说 , 是否达标“双一流” , 最好是独立评估机构在校外做 , 让人家说 , 以免瓜田李下之嫌 。
也有观点认为 , 即便人家不说 , 自己给自己加油打气 , 梳理回顾奋斗历程 , 盘点总结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 也是很有意义的 。
事实上 , 走向“双一流” , 不仅仅是成就 , 更多的是责任和压力 。
2
一流的挑战
大学是现代文明社会中最不同凡响的组织之一 , 是思想、科学技术的前沿 , 是社会道德正义的培育和守护者 , 是社会变革的引擎和未来世界的孵化器 。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 , 高等教育水平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的安全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 建设一流大学不仅仅是大学本身的使命 , 也是国家的发展诉求 。
大学要敢于争当先进 , 勇戴桂冠 , 有“无我”、“必胜”的勇气和信心 。 对于清华师生来说 , 在庆贺双一流建设成就之时 , 更应该感到的是人民给予的信任、国家赋予的重任和自身肩负的责任 。
对于什么是一流 , 社会上众说纷纭 。 但大道至简 , 顾名思义 , 一流就是最好 , 就是登封造极、最高层次的标准 。
过去“四个现代化”的标准 , “两弹一星”、“863工程”等都是为跟踪世界发展前沿提出来的 , 有目标、有方向、有比对 , 是后进追赶先进 , 并不谈一流 。 赶上以后 , 并驾齐驱 , 大家都一样 , 就无所谓一流了 。
按照辩证法 , 事物发展到了极致 , 就应该警惕是否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 曾国藩曾说 , “天下古今之才人 , 皆以一傲字致败” 。 要立于不败之地 , 就必须永不骄傲 , 不为“一流”的名头所累 。 每一次的成功 , 就是一次事实上的“归零” , 是一段新征程的开始 。 进入“双一流”行列之时 , 就是开始自主创新新征程的新“零”点 。
站在科学的前沿 , 进行前人未有的探索 , 无有可比 , 标准自然也就难以划定了 。 花钱多 , 可以说资源丰富 , 在新方向上重点投入 , 挺进尖端;花钱少 , 可以说经济高效 , 不浪费资源 , 性价比高 。 发表文章多 , 可以说研究第一 , 成绩明显;发表文章少 , 可以说不做低水平重复 , 而是篇篇精品 , 质量优先 。
真正的一流 , 只有自己知道 , 是寒江孤钓、十年辛苦 , 一般人难以理解的;是阳春白雪 , 和者甚寡 , 所谓高处不胜寒 。 一流的科学和思想 , 需要许许多多这样默默无闻的前沿探路者 , 做社会甚至同行们都不能理解的研究 。
经常 , 前沿的科学家和思想家需要有自己的共同体 , 一起用“天书”的方法来讨论“不食人间烟火”的学问 , 这就是所谓的“大师”云集效应 。
熟悉科学史的人都看到过一张1927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第五次索尔维会议(SolvayConference)上物理学家们的合影 。 出现在照片上的29个科学家中 , 有17个获得过或在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 。 他们有机会聚集在一起讨论绝大多数人不懂的问题 , 是20世纪科学进步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
在他们汇聚一堂 , 庆祝物理学在19世纪登峰造极的成就的同时 , 竟产生了不和谐的声音 。 在胜利的陶醉和思想碰撞的会议上 , 出现了爱因斯坦和玻尔(N.Bohr)之争 , 继而催生出了20世纪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