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炒豆子很香,为什么人造肉里的“豆味”就成了缺陷?

【烹饪|炒豆子很香,为什么人造肉里的“豆味”就成了缺陷?】
说起“豆味” , 人们通常是想起炒豆子的香味——那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味道 。

烹饪|炒豆子很香,为什么人造肉里的“豆味”就成了缺陷?
本文插图
在“人造肉”成为食品行业“投资风口”的今天 , 对它最大的质疑也是“豆味”——在很大程度上 , 这个“豆味”是许多人难以接受“植物人造肉”的关键 。

烹饪|炒豆子很香,为什么人造肉里的“豆味”就成了缺陷?
本文插图
其实 , 前者的“豆味”跟后者的“豆味”完全不是一回事 。 只因为都来自于豆 , 人们也就笼统含糊地都称之为“豆味”而已 。
炒豆子的时候 , 豆中的氨基酸和糖会发生美拉德反应、油脂会发生氧化裂解反应、碳水化合物会发生焦糖化反应——这些反应的产物 , 通常都带来令人愉悦的气味 。
所以 , 炒豆子的“豆味” , 是香的 。
而制作人造肉的大豆蛋白 , 所携带的“豆味”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
它的来源有以下三类:
首先 , 大豆中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 , 很容易被氧化 。 此外 , 大豆中还含有脂氧合酶 , 会跟空气中的氧气一起 , 让油脂发生氧化 。 氧化的产物 , 往往就带来“腥味”或者“哈喇味” 。 在大豆产业链中 , 先是脱皮、提取油而得到豆粕 。 在这个过程中 , 脂氧合酶有充分的机会去氧化油脂 , 从而产生异味 。 提取油之后 , 豆粕直到提取出大豆蛋白的过程中 , 残留的油脂也还会继续氧化 , 增加哪些豆腥味的物质 。 残留的油越多 , 就越容易 , 腥味往往就越重 。 提取大豆蛋白的豆粕必须是通过浸出法去除油的 , 才能把油的残留量降到很低——如果使用压榨的豆粕 , 豆腥味就会浓郁得无以复加了 。
除了油脂氧化 , 豆中还含有很多黄酮、皂苷、多酚、植酸等等 。 它们本身可能带来苦味这涩味 , 虽然不会挥发被“闻到” , 但吃的时候就会被“尝出来” , 也成为了“豆味”的一部分 。
除了这些 , 还有相当一部分“异味”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 最后也成为“豆味”的一部分 。 从豆粕到大豆蛋白 , 需要经历加到水里溶出蛋白、纯化分离、改性加工、高温灭菌 , 最后再喷雾干燥 。 在高温灭菌之前 , 整个生产过程是常温、高湿的条件 , 很适合细菌生长 。 在细菌的生长过程中 , 也就会产生各种代谢产物 , 带来异味 。
这些产生异味的物质 , 一旦产生就难以去除 。 所以 , 要获得风味良好的产品 , 就需要在每一个步骤中努力 。
比如 , 不同的大豆中脂氧合酶的活性不一样 。 那些脂氧合酶活性低的大豆 , 产生腥味物质的能力就会低一些 , 得到的大豆蛋白风味就会好一些 。 现在 , 有一些育种工作者者在培育脂氧合酶确实的大豆蛋白——对于大豆来说 , 它们是被人类弄成了“先天残缺”的;但对于人类而言 , 它们就能有更好的风味 。
生产过程的控制也至关重要 。 一方面 , 低温有利于减少氧化、也不利于细菌生长;但另一方面 , 低温又可能降低生产效率——如何平衡二者 , 也就成了不同厂家技术能力的体现 。
除了温度 , 生产过程的时间操控也很重要 。 比如说 , 原料从进入生产线开始 , 经过了多长的时间到达高温灭菌步骤 , 对于氧化和细菌生长也有着显著的影响——时间越长 , 可能产生的异味成分也就越多 。
所以 , 即便是相同的豆粕 , 不同厂家的生产线、不同的工艺操作 , 得到的大豆蛋白也就会有明显不同的风味 。

烹饪|炒豆子很香,为什么人造肉里的“豆味”就成了缺陷?
本文插图
不同厂家的蛋白 , 有往往有着不同的风味 。 这些不同风味的蛋白被制作成“植物肉” , 也会把这些异味带入到最终的人造肉里 。 人造肉以及后续的烹饪 , 会加入调味料去改善——但最好的烹饪与调味技术 , 也只能“有一定的掩盖” , 几乎无法掩盖到多数人尝不出来的程度 。分页标题
其实 , 从大豆(或者豌豆)到蛋白 , 再到“植物肉” , 工艺过程大同小异 , 但最终的成品总“豆味”可能相差很大 。 作出“肉”的样子其实不难 , 加入各种调味料去增加风味就更容易 , 但能把那难以磨灭的“豆味”降低到什么地步 , 就是技术实力的体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