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东西常吃,枣庄快报带您到这个村庄看看传承了数百年的手艺

“烟花三月下磁州,唯有鲜粉乃珍馐。一去江南万千里,梦里还曾回磁州。”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途中经过磁州,品尝了一盘“绿豆芽炒鲜粉皮”后即兴赋的一首诗,以此赞扬粉皮的美味。自此粉皮成为各地饮食文化中的重要一员,而在滕州南沙河镇上徐村,仍保留着制作粉皮的老手艺。

这个东西常吃,枣庄快报带您到这个村庄看看传承了数百年的手艺

-----------这是傻大方资讯的优美分界线----------------

中午时分,老刘正和老伴正在灶台前忙着制作粉皮,他一边忙着往炉内填烧炭,一边将地瓜粉用勺子舀入盆内,旋转两圈后交给老伴,老伴再将盆放入冷水,从盆内揭下粉皮,随后麻利地将粉皮摊在案板上晾晒,两人手法娴熟,默契十足。

这个东西常吃,枣庄快报带您到这个村庄看看传承了数百年的手艺

-----------这是傻大方资讯的优美分界线----------------

这个东西常吃,枣庄快报带您到这个村庄看看传承了数百年的手艺

-----------这是傻大方资讯的优美分界线----------------

老刘说:“我今年53了,打小就跟着爷爷、父亲做粉皮,那时候是用风箱,爷爷就让我帮忙拉风箱。那时候小,大人也不让上灶台,怕浪费地瓜粉。做了那么多年粉皮,亲眼见证了粉皮制作的变化,现在技术改进了很多,风箱换成了炉子,制作上也快了不少。除去下雨天,一年四季都能做粉皮。现在一天可以做上一百三、四斤粉皮,大概有一千多张。”

这个东西常吃,枣庄快报带您到这个村庄看看传承了数百年的手艺

-----------这是傻大方资讯的优美分界线----------------

上徐村制作凉皮的手艺,祖祖辈辈已经传承了几百年,现在村子里仍有二十多户做粉皮,和刘老汉家一样都是小作坊。“现在做粉皮的越来越少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在家做粉皮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粉皮制作过程简单,两个人又好操作,基本上都是两口子干的。”老刘说。

这个东西常吃,枣庄快报带您到这个村庄看看传承了数百年的手艺

-----------这是傻大方资讯的优美分界线----------------

现在粉皮的销量如何?老刘高兴地说:“供不应求!因为我们的粉皮都是真材实料,前来购买的人络绎不绝。记得我小时候,粉皮是五毛钱一斤,现在能卖到七、八块钱一斤,一年挣个五、六万还是没问题的。”

这个东西常吃,枣庄快报带您到这个村庄看看传承了数百年的手艺

-----------这是傻大方资讯的优美分界线----------------

粉皮深受鲁南地区人民的喜爱,以前每逢过年过节、亲戚往来,家家户户都会以粉皮、粉条回礼,成了大家美好的记忆。

村里一位老人说:“我年轻的时候,来往回礼就有粉条、粉皮、花生,咱们这儿老一辈传下来的规矩,总之不能让人家空手回。”

这个东西常吃,枣庄快报带您到这个村庄看看传承了数百年的手艺

-----------这是傻大方资讯的优美分界线----------------

说起下一步的打算,老刘说:“以前我们卖的是散装粉皮,后来增加了外包装,销路更好了。下一步村子里打算成立合作社,集体收、集体卖,不用各家各户拿着粉皮自己到市场上零卖了。”

视频加载中...

你知道粉皮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吗?传说粉皮的发明人为花木兰。

花木兰从军后,日夜兼程赶到黑山前线。一天突降大雨,木兰巡视伙房营,发现伙房营里的师傅正对着被雨水淋湿的面粉糊发愁,担心元帅责罚。花木兰急中生智,想起小时候妈妈逢年过节必做的一种美食,便吩咐伙房里的师傅升起火烧开水,再拿来几个铜盆,把面粉糊放进铜盆,均匀地摊在盆底,然后把盆放在开水锅的水面上旋转,很快就有一张晶莹剔透的薄饼出现了,清香扑鼻,将士们争相抢食。从此这种晶莹剔透的薄饼称为“木兰粉皮”,成为军营里必备的美食。

这个东西常吃,枣庄快报带您到这个村庄看看传承了数百年的手艺

-----------这是傻大方资讯的优美分界线----------------

而如今的粉皮,大多数是用大米、红薯淀粉、绿豆淀粉、马铃薯淀粉、蚕豆淀粉等制作而成,有鲜、干两种。鲜的即刻食用,干的便于存放运销。 现在人吃粉皮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到了冬季,更是吃粉皮的好季节,鸭蛋粉皮、粉皮鲫鱼汤 、凉拌粉皮,各种美味你想好怎么吃粉皮了吗?

这个东西常吃,枣庄快报带您到这个村庄看看传承了数百年的手艺

-----------这是傻大方资讯的优美分界线----------------

采写 种冰雪 李晓晴

见习 吕永利

编排:李晓晴 李欣

审校:孙彪文

声明:版权所有 转载须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