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所摧毁的,我们未必看得见( 五 )

    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获知消息后,李西闽带上 10万元现金赶到灾区。读到“那些惨不忍睹的场景摧毁了我两年来建立起来的活下来的信心。我浑身瑟瑟发抖,泪水情不自禁地流淌下来”这样的内心写照时,我一开始非常不理解——事实上,李西闽在玉树的确起不到救援者的作用。往下读,才渐渐明白,钢筋横贯过身体留下的肉体伤痛以及遭遇地震所致的抑郁,让李西闽深深感到,只要居住在地球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无辜者,天灾的受害者是替我们在承受,他去玉树是用“蠢萌”的方式赎罪。相对而言,写作一本《我们为什么要呼救》要比他自己亲赴玉树的作用大了许多,所有愿意捧读李西闽这本新作的读者,读后都会对天灾的死难者与幸存者心怀愧疚。

——

大英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一枚印度印章,发掘于南亚次大陆印度的哈拉帕附近。印章证明,公元前三千年至公元前两千年,哈拉帕地区曾经是一座高度发达的都市。今天,这座与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处于同一时期、水平不相上下的文明,被人们彻底遗忘了,“我们只能猜测其中的缘由。庞大的城市建筑业使得砖窑大量需求木材做燃料,这导致了大规模的伐林运动,从而带来了环境灾难。更为严重的是,气候变迁迫使印度河的支流改道,有些甚至完全干涸”,《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的作者尼尔·麦格雷戈这样推演一座繁华都市何以消失得无影无踪,并感慨:“这些大城市的彻底消失也是一种让人不安的讯号,它提醒我们,城市与文明有多么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