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铁塔与运营商签订商务定价补充协议

降价:铁塔与运营商签订商务定价补充协议

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在昨晚相继发布公告称,已经与中国铁塔达成新协议。经过公平谈判与协商后一致,双方同意在原有协议基础上,作出补充约定(补充协议)。

具体包括,调整《商务定价协议》附件1《产品目录及定价》中塔类产品定价相关内容,包括:成本加成率由15%调整为10%;基准价格共享折扣由两家共享优惠20%、三家共享优惠30%,调整为两家共享优惠30%、三家共享优惠40%,锚定租户额外享受5%共享优惠不变;调整部分省新建塔类产品标准建造成本地区调整系数、存量铁塔折扣比例;延长既有共享优惠政策有效期至2019年12月31日,到期前双方另行协商其定价事宜。

调整后的《产品目录及定价》自2018年1月1日起执行,双方下属省级或地市公司应签署《产品业务确认单》或《批量起租表》予以确认。协议期限为5年,自2018年1月1日起至2022年12月31日止,期限届满前,双方另行协商确定后续定价事宜。

三大运营商均在公告中指出,与中国铁塔签订补充协议,有助于降低未来铁塔使用费用。业内人士认为,此举对于基础运营商是个利好,有助于成本的降低;但对于铁塔公司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进一步的优化资产,降低运营成本,拓展新的商业模式。

缓解运营商成本压力



本着避免重复建设,降低行业成本的初衷,在政策的指引下,2014年7月18日,铁塔公司正式挂牌,作为三家运营商联合出资成立的通信基础设施综合服务企业,中国铁塔主营铁塔的建设、维护和运营。目前铁塔公司已经完成了运营商所有存量铁塔资源的收购。

铁塔真的帮助运营商降低了成本吗?在2016年年底,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对话》栏目把国资委、工信部、中国铁塔董事长刘爱力以及三大运营商的高管拉到了一起做客交流。

在交流之中,刘爱力提到铁塔公司的成立降低了运营商的建网成本,主持人当场与运营商的在场高管进行确认。而有趣的一幕发生了,三大运营商老总们的集体沉默,露出谜之微笑。

随后,舆论汹涌而至。但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铁塔公司当时的成本高企,主要是因为既要进行大规模的新建,又要对在网存量资产进行维护。而且当时并没有太多收入来源,仅银行贷款一项每年的支出就高达数十亿元。其实,对联通和电信而言,在这几年中的确是多付出了一些租金,但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迅速缩小了与中国移动的网络覆盖差距。

此次,运营商与铁塔公司签署的《补充协议》,却是实实在在的帮助运营商降低了成本。虽然被外界认定为“垄断性”国企,但三家运营商却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其中既有来自于国家政策方面的压力,也有行业内激烈市场竞争的因素。特别是随着5G时代的逐步来临,对于站址等基础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致密化的趋势下,如何有效降低成本成为了必然考虑的问题,铁塔公司此举可谓是想到了前面。

把压力留给自己



平心而论,三年来,中国铁塔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改革发展成效也是远超预期。

比如,全网铁塔共享率由成立前14.3%增至43%,新建铁塔共享率更是迅速提升至70.4%,累计相当于少建铁塔60.3万个,相当于节省行业投资1073亿元;几年内铁塔累计投资1388亿元,共交付铁塔设施167.9万,助力了4G网络的规模发展;以“三低一保” 、品质向上看齐、端到端成本透明、三个有利于为商务定价原则,实现了改革红利的充分共享。

作为一家企业,追求盈利是必然的,对于铁塔公司也是如此。只不过,铁塔公司的独特定位和现阶段主要商业模式,决定了必须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在这个平衡点上,三大运营商能够接受来自铁塔的租赁成本,铁塔公司也能够保持持续发展、自我优化的能力。

但伴随着此次价格的调整,铁塔公司身上的压力又大了一圈。在笔者看来,铁塔公司目前面临着很大压力。首先,虽然17/18年的CAPEX有所下降,但OPEX却是与日俱增,而且还贷压力很大,银行利息就压得喘不过气来;其次,铁塔公司现在的主要资产还是以室外宏站为主,室内覆盖、小站储备资源比较少,这将很难满足运营商未来的需求;第三,铁塔公司现在的业务模型还是比较单一,“通信塔”向“社会塔”的演进过程需要加速。

这些压力都是显而易见的,也都是“钱惹的祸”,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铁塔公司还是能够和运营商达成新的协议,这本身就难能可贵,把压力留给自己,切实帮助运营商减负。需要指出的是,此次价格调整,可能会放缓铁塔公司IPO的进程。

最后,我们还是要给铁塔公司打CALL。

【广告】

降价:铁塔与运营商签订商务定价补充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