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错在哪里( 五 )
但另一方面,随着民族不断融合,华夏和蛮夷关系又在不断转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区分,华夏对蛮夷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比如明朝,最早的时候极力否定元朝,后来又承认元朝。
比如清朝,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党最早的时候否定清朝,倡导驱除鞑虏,而后又提倡“五族共和”。
当事人都有如此大的改变,我们又如何区分两者关系?
文章插图
唐代韩愈曾评价道:“孔子之作《春秋》也 ,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而后他甚至说道:“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韩愈认为,用夷礼就是蛮夷,用华夏之礼就是华夏。当时唐朝尊崇佛教,轻视儒教,那和蛮夷也没多大区别。
韩愈的话就证明区分华夏和蛮夷的标准其实更偏向文化。
以孔子为例,孔子作《春秋》对各少数民族国君称呼都是子,哪怕各蛮夷国君都自称炎黄后裔,比如吴国国君祖先是周太王,和周文王同宗共祖,但因为他们用夷礼,所以孔子称他们为子。
再比如越国、杞国国君是大禹之后,姒姓,因为他们用夷礼,所以孔子称他们为子。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记载:“杞桓公来朝,用夷礼,故曰子。公卑杞,杞不共也。”
因为杞桓公用夷礼,所以尽管杞国爵位为伯,依然称他为子,视为蛮夷。
有意思的是十八年后,杞桓公再次来了鲁国,这次孔子称他为伯。
杜预注解道:“复称伯,舍夷礼”,这是因为杞桓公舍弃夷礼,所以孔子视其为诸夏。
同样一个人,一会蛮夷,一会诸夏,区别就在于用不用夷礼。
文章插图
其实用文化来区分诸夏和蛮夷涉及到一个问题,华夏文化是一成不变的吗?并不是!
华夏文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融合的产物。
先秦时期,楚国是蛮夷,楚国文化一直被诸夏鄙夷。比如楚国人戴的帽子被称为南冠,代指俘虏。
可尽管诸夏一直鄙夷楚国文化,楚国文化一直被诸夏吸收、融合,盛行诸夏之国,而后并构成华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楚辞更是成为中华文学一座巅峰。
到了后世,华夏文化更是不断融合少数民族文化,汉晋唐宋明这些汉人王朝文化早已经融合了很多少数民族文化,和先秦华夏文化早有不同,由此构成了全新的华夏文化。
再看元朝和清朝。
元朝和清朝有没有断绝中华文化?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元朝和清朝一方面极力保留本民族特色,另一方面也在用华夏文化,华夏政治体制,并让华夏文化融合了两族文化。
- 刘备|吕蒙把关羽杀了之后,原来是这样死的
- 纣王|纣王麾下有员大将, 于千年之后转世两度称王, 名字无人不晓
- 杨贵妃的前夫寿王李瑁,在被父亲抢夺妃子之后,最终结局如何?
- 董竹君之后,再也没有爱情了
- 西汉|东汉建立之后,西汉的皇族又要怎么处置,刘秀的做法就很聪明了!
- 吕布战死沙场之后,他的武器方天画戟落到了什么样的下场?
- 吕布|曹操杀掉吕布之后,有没有感到过后悔?答案很真实
- 惊蛰之后鱼好钓,不过这三种钓位最好别下钩,不然十有九空!
- 受宠妃子,去世前说了一句话,皇帝自此之后再不对任何女子感兴趣
- 秦始皇一般都是坐镇咸阳,为何灭了赵国之后亲自跑到邯郸去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