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错在哪里( 四 )
【 中原地区|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错在哪里】进入近代以来,清朝和列强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其中“中国”和“大清”是一个意思。
比如1842年,清朝和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的汉文文本中,就是“中国”和“大清”混用不分。
比如1844年,清朝和美国签订的《望厦条约》的汉文文本中,开头直接称清朝为“中华大清国”。
比如1858年,清朝和美国签订的《天津条约》,延称称清朝为“中华大清国”,称清朝皇帝为“中华大皇帝”。
文章插图
也就是说,在近代清朝不仅自称中国,也得到当时国际社会的认可。
当时清朝和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英文写法清朝就是“Chinese Empire”,清朝皇帝就是“Emperor of China”。
有清一代,清朝就是国内国外都承认的中国,只是清朝并没有以中国为国号而已。
一直到辛亥革命,清朝灭亡后,中国国名改称中华民国,简称中国,从此“中国”正式成为我们国家的简称。
新中国建立后,我们的国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简称中国。
我国宪法更是庄严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也就是说,从古至今,中国绝不是汉族或者某个民族的中国,中国是中国境内所有民族共同的中国,中国历史是中国境内所有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
清朝、元朝、金国、辽国等古代各少数民族都是中国历史政权。
再来看华夏。
“华夏”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周书·武成》中的“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这话意思是,无论中原地区的民族,还是边远地区的民族,都对周武王表示顺从。
首次将中原地区民族定义为华夏,和蛮夷相对应,同时服从周武王统治。
在此之前,华和夏通用,多称为“夏”或“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故“中华”又称“中夏”以区别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书经》中说“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唐代经学家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在古代,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是以华夏民族(即汉族)为主体的中原国家,与中国意思一样;
另一个是文化定义,即以我们这个汉民族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华夏文明。
关于华夏和蛮夷之分由此演变的华夷之辨,一直以来都非常复杂,一方面严防死守,两者相互对立。
最有名的当属《左传》那句名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其实这话背景是鲁国拒绝和楚国结盟,奉行亲晋背楚之策,实际上鲁国在此之前多次和楚国结盟,那会可没见鲁国人说这话。
- 刘备|吕蒙把关羽杀了之后,原来是这样死的
- 纣王|纣王麾下有员大将, 于千年之后转世两度称王, 名字无人不晓
- 杨贵妃的前夫寿王李瑁,在被父亲抢夺妃子之后,最终结局如何?
- 董竹君之后,再也没有爱情了
- 西汉|东汉建立之后,西汉的皇族又要怎么处置,刘秀的做法就很聪明了!
- 吕布战死沙场之后,他的武器方天画戟落到了什么样的下场?
- 吕布|曹操杀掉吕布之后,有没有感到过后悔?答案很真实
- 惊蛰之后鱼好钓,不过这三种钓位最好别下钩,不然十有九空!
- 受宠妃子,去世前说了一句话,皇帝自此之后再不对任何女子感兴趣
- 秦始皇一般都是坐镇咸阳,为何灭了赵国之后亲自跑到邯郸去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