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楚泓之战|礼崩乐坏的春秋:中国的礼义精神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消失的?( 四 )



宋楚泓之战|礼崩乐坏的春秋:中国的礼义精神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消失的?
文章插图
纵观吴越战争三十年,全是越国挑事,战法是无所不用其极,只求胜利灭国。史书和后人观此事,觉得吴王愚蠢、吴国愚蠢,可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魅力。“礼义”为君子所有,天下敬服钦佩;国家有礼义,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可否认这个时代,有些君子迂腐邪恶,但是大部分春秋君子和国家是好的,会尽量讲“礼义”,不会有那种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恩将仇报、知恩不报、倒戈一击等事。田氏代齐、晋国被三家瓜分和勾践灭吴之战,是礼义精神彻底被这个时代抛弃的重要标志性事件,灭国兼并战争开始进行的如火如荼,弱小即是罪,不看有无名义征伐。
越国结局:公元前306年,越王无疆北伐齐国,中途大军调头攻楚,越军败,越王死;由于越王无疆没指定下谁继承王位,越国宗室子弟开始激烈的王位争夺战,越国因此分崩离析、烟消云散。

宋楚泓之战|礼崩乐坏的春秋:中国的礼义精神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消失的?
文章插图
“礼义”消逝的原因所在
礼义本质是为可以接受良好教育的贵族准备安排的,春秋时期参军士卒的多是贵族,平民基本无法从军,武装军事集团的各种事务皆由贵族参与,普通百姓没资格参与。国家统治阶层的公卿大夫,皆以从军作战为荣,都是亲自作战。所以贵族为军是战争受礼义精神影响的必然因素。而那时的战争也很简单:不是为了杀敌灭国,只是为了礼义和均衡。随着时间的推移,步兵登上战场,车兵数量和车战逐渐减少,所以大规模召集平民百姓至军中,战国时列国已经达到全民皆兵的程度,不再受身份和文化的限制。
普通百姓打仗是为了什么?为了利,他们不会管什么虚无缥缈、一无是处的礼义,基层士兵如此,统兵大将也是如此。绝大多数的国家和人都不再去理会“礼义”,谁还遵守,礼义消逝也是理所当然、顺应潮流的事。

宋楚泓之战|礼崩乐坏的春秋:中国的礼义精神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消失的?
文章插图
【 宋楚泓之战|礼崩乐坏的春秋:中国的礼义精神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消失的?】参考文献:《战国策》《国史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