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楚泓之战|礼崩乐坏的春秋:中国的礼义精神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消失的?( 三 )


文章插图
礼义的消亡——吴越之战
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在哪?不是西周灭亡,东周建立;一说是韩、赵、魏灭智氏,一说是三家分晋。不管如何,吴越两国之间的战争都发生在春秋末期,吴国和越国逐渐消亡于此时。公元前505年至公元前473年,这场大战持续时间长达三十多年,可谓旷世。开始是越王允常偷袭吴国,结束是越王勾践灭吴,由越国挑起,越国结束,两国之间的龌龊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不过从此可以很好反映出昔日天下盛行、为人称道的“礼义”已经消亡,战争已经不是堂堂正正取胜,而是依靠诡计权谋取胜。
吴国和越国都是南方蛮夷小国,不是中原文化圈的一部分。吴国先祖是泰伯,姬姓,父亲为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乃周王朝的宗室,殷商时期立国。越国先祖是大禹直系血亲,封于会稽奉守禹祀,周朝再封以其为异姓诸侯国。吴越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居,二者是南方强国,他们称霸时楚国威名还未显。吴越正面交锋前的二十余年,一直保持着相敬如宾的关系,待到越王允常和吴王吴王阖闾在位时,越国趁着吴王正在楚国郢都做客,大军进发偷袭吴国,越国惜败。

宋楚泓之战|礼崩乐坏的春秋:中国的礼义精神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消失的?
文章插图
从战争一开始,这就不再是讲“礼义”的战争,越国从一开始就不遵守规则悍然发动偷袭战争。初次交锋之后,吴王阖闾兴师伐越,两军战于檇李,越国先派敢死队在前列,再命罪人举剑自刎吴国军阵前,奠定胜利的基础,大败吴军,吴王阖闾因战伤离世。越国做法违背了周之风行、天下认可的礼义,吴人愤懑不平,立志要报仇雪恨。吴王夫差即位,励精图治,劝课农桑,训练精兵。越王勾践听到消息,决定再次不道义的“先发制人”——偷袭,战于夫椒,越军惨败而归,仅剩五千人不到的士卒,退守国都会稽。这时,吴国灭越国可谓是探囊取物、易如反掌之事。
但是吴国并没有这样做。春秋和战国最大的区别就在这:是否发动灭国战争。后世人常言: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服侍夫差三年才换来议和休战,不被灭国。可是在当时,事实真相是:吴国主动放过越国,主动议和,唯一值得越人铭记的代价就是越王勾践被迫服苦役。战争是越国挑起,吴国被迫大胜,夫差还秉持“礼义”不灭其国,可谓一代英雄君子。多年后发生的事,中国人都清楚:越国逐渐恢复元气后,趁着吴王夫差率大军北上黄池与诸侯会盟,攻打空虚的吴国本土,杀吴国太子;吴王夫差赶回来时,没有立即率大军报仇,而是请求议和,勾践同意,可是没过多长时间,吴国生灵涂炭、正百废待兴时,越军再次兴兵偷袭,吴国灭亡,夫差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