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楚泓之战|礼崩乐坏的春秋:中国的礼义精神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消失的?( 二 )
礼义的衰弱——齐桓公和晋文公
春秋时期的五霸(霸,政之名,即伯,方伯)说法有六种: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其他人我们不能确定是不是春秋五霸,齐桓公与晋文公是可以确定的,无论哪个版本都存在他们的身影。
文章插图
齐桓公是春秋首霸,“尊勤君王,攘斥外夷”旗号的首创执行者,其一生都是大致符合”礼义“的。齐桓公还未登齐国公位时,被公子纠的支持者管仲举弓射中,当他掌权后不计前嫌,欣赏管仲才能以之重用,任命其为国相厉行改革,开启齐国霸业。齐国攻打鲁国,鲁国不敌战败,遣使在柯地会盟,鲁国将领曹沫在会盟中途劫持齐桓公,逼迫其归还齐国占领的鲁国土地,齐桓公同意这样的城下之盟,解除威胁归国后果真归还。这样的礼义,让诸侯纷纷归心依附。山戎攻燕,齐桓公出兵相助,一直打到很远的地方才还朝,燕庄公感谢,相送齐桓公入齐境五十余里。齐桓公过意不去,言:““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便割让相送距离的土地予燕国。狄人攻邢国灭卫国,齐桓公出兵,不仅救下邢国和卫国,还帮助卫国兴建国都、帮助刑国迁都。各种各样的礼义行为,让诸侯纷纷诚心归附,甘愿被他驱使。救人水火,不求回报,这样的人和国家,谁不喜欢?
再看同为春秋霸主的晋国,“礼义”稀少。公元前652年晋献公离世,晋国陷入内乱,还不是晋惠公的夷吾以割让五城的代价请秦穆公帮助自己即位,可是成功即位后又反悔不给。六年后,晋国发生大饥荒,晋惠公厚着脸皮再找秦国借粮食,秦穆公果断答应,日夜不停地派出大船运送粮食来晋国都城,史称“泛舟之役”。这粮食应该是没还了。一年后,秦国饥荒,向晋国购买粮食都购买不到,晋惠公还趁此机会攻打秦国,秦穆公大怒出兵反击,大破晋军,俘虏晋惠公,但最终还是没做什么出格的事,秦穆公主动护送其回国。还有一事,周室内乱,周襄王逃亡,派使者向秦晋两国求救,晋文公则想独占声望和功劳,竟贿赂戎狄阻挠秦国东行勤王之路。晋襄公在位,半路伏击秦国大军,全灭。晋国三代国君如此,一点礼义精神都没有,无怪乎被六大夫掌权、三大臣分国,宗庙失传,无人祭祀,不值得后人怜悯。
- 关羽|孙权为什么非要选择杀关羽,导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不智之举!
- 中国古代军史上著名的马陵之战,战神孙膑用“减灶”之计全歼魏军
- 汉水|赵云在“汉水之战”救援了黄忠?这个说法靠谱吗?
- 韩信取代赵括,能否改写长平之战?长平之败,不在名将而在庙堂
- 刘备在汉中之战取胜,是否证明刘备用兵强于曹操,如何评价两人
- 长平之战秦军60万,为何人口2亿的明朝,打满清凑十几万都难?
- 官渡之战,如果许攸不叛变袁绍,曹操会赢吗?
- 还原逍遥津之战,张辽800人大胜孙权十万人,吹牛还是真战绩
- 刘备|夷陵之战,刘备败在连营七百里?其实只怪陆逊太厉害
- 颜良文丑|白马之战中,曹操为什么不派许褚单挑颜良?而是非要去请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