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悲剧名著带给我的悲伤感不如某些悲剧动漫和影视作品( 四 )


……
虽然是以动画为分析,其实影视作品都有这些特点。有这么多利器,悲剧系影视比悲剧系小说更易感染人就不难理解了。
我不会讲什么大道理,另外我也不看莎翁,所以关于怎么解决,我挺尴尬的。不过我可以建议你看相关名著改编的动画。
我看过的片里,推荐的是《孤星泪》或叫作《悲惨世界少女珂赛特》。孤星泪其实改编得很温馨,大大削弱了原作的悲惨感,但当年的我依然能为之落泪。至少最开始的冉阿让偷银器的部分,和市长帮助珂赛特母亲的部分,都比较还原了原作的悲剧气息。当年我看这片可是小学,就已经体会到悲伤了,我觉得你应该也是能感受到的。

■网友的回复
因为你太浅,体会不到生命情感。

■网友的回复
因为,名著干不过影视作品。
1,名著有的时代久远,有的和我们存在文化隔阂,翻译差别等,削弱了直观感。
2,名著的文字,瞬间表现力远弱于影视。即使时静止的画面,瞬间所包含的信息也有可能远超文字。
3,读书的时代,结束了。依靠文字阅读,所产生的联想,已经离互联网时代的我们越来越远了。
正如马未都说的那样,电影一来,小说就开始走向死亡。

■网友的回复
大道理其他回答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无非就是名著不够直观,不够“接地气”,不够“与时俱进”。
就像卓别林的黑白默片在现在的天朝人看来肯定没有郭德纲的相声没有各种屎尿屁段子好笑。
身体还在成长新陈代谢超快的年轻人,肯定觉得炸鸡啤酒最好吃,清水白菜加上一碗白米粥那种嘴里淡出鸟的玩意怎么可能好吃?
肯定是锥子脸,大长腿,A4腰,前凸后翘,会唱会跳的小姐姐最好。一起疯玩,一起嗨皮才是快乐。两个人一人一杯茶坐在那里好几个小时就只是时不时地说上几句话,有什么意思啊?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他能不喜欢最直接刺激他感官的东西,而去追求一些相当“虚无缥缈”的东西,那才是“不正常”的。
所以,题主这种情况毫无问题,甚至可以说,这种“我必须要能感受名著的魅力”的想法才是某种意义上的“有问题”。
这是青春期找不到自己定位的青少年才会想要借助一些“高大上”的概念来增强自我存在感的表现。用个二次元一点的说法,就是“中二病”。
一定要觉得可乐不好喝,黑咖啡才好喝。
一定要觉得学校里教的那点东西没用,哲学高数量子物理才值得学。
一定要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随波逐流成为一个“凡人”那是最低级的事情。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