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悲剧名著带给我的悲伤感不如某些悲剧动漫和影视作品( 二 )


西方如此,东方依然。当然因为文化底蕴类似的原因,我们读东方著作要轻松于西方文学。正如我们读本国古书,文言文什么的也比阅读他国文学来得容易,有翻译的原因在里面,但更多的是,我们处于这样的文化圈中,我们心中对那个时候的世界有了底蕴。
但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也无法做到感同身受呢。我想大概是因为没有经历。或者是感情的经历还不够丰富,还没有到那种共情能力超强的结果。
这里的感情并非只是男女之情。初中的时候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我的老师上课几乎泪涌,可是我却并无深感。回家我还有种颇为得意地跟爸妈讲,觉得自己是个冷情的人(初中生中二病),我爸为此还生气了hhh。可是后来,后来曾祖父去世,祖父生病,爸爸也苍老了许多。回想起很多他们小心翼翼默不作声关心我的细节,就很容易泪流满面,有的时候可能只是龙应台的那句“不必追”就足以让我想为中国上下五千年所有的这种严厉、沉默又温吞的父爱流干眼泪。
高中的时候学习《琵琶行》,只觉得它精美。后来高考失利,自己花了好大功夫才慢慢接近应该匹配的位置。内心在一次一次又一次人生的磨炼中慢慢成长。终于在大学的某一天,再看琵琶行,才懂了那天浔阳江头,江州司马到底为何流泪。才明白那晚的月亮究竟拂上怎样的江水。后来,听到郑潇唱《琵琶行》听到大弦嘈嘈如急雨那一句出来,就已经泣不成声。
白居易他也是个共情的人啊,世间何人不艰难。他政治失意,以酒销愁,没想到,琵琶女也是这样的抑郁不得志。少年时春风得意,曾想会当凌绝顶,可晚年听雨僧庐下,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悲剧,原来非我独有。原来这世间的真心,原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的真心,终究被商人重利轻别离揉碎在那晚的清风明月里。
所以他推崇李白,推崇唐朝,推崇俱怀逸兴壮思飞。可心里又有着写不尽的长恨歌。可惜,他的李白,也是个失意之人。
自古文学不过是惺惺相惜的自怜自艾。
不过是互通有无的共情。
《红楼梦》我为了高考,读了7遍。仍旧觉得自己只懂了儿女情长的第一层,因为只经历过这些。只经历过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希望自己永远也不要懂。
当然文学除了情,更多的是风俗的记录。尤其是名著。《红楼梦》读不懂不要紧,无法共情也无伤大雅。书就是你看到一点记了一点,学了一点。它的意义也就到了。
我向来不喜欢别人特别强调什么阅读名著阅读经典,好像要把这世间的书籍三六九等。特别没意思。什么时候看什么书,什么层次看什么书,没到某个阶段,看了尤利西斯也只会当鸡肋罢了。当然可能不同阶段看同一本是也会有不同感受吧。这完全看个人。所以希望不要为了看书而看书,不要带着压力与心理负担看书,书本来就是消遣的。这一点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