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涨价的星巴克,是否已陷入“中年危机”?|钛度热评( 三 )


航通社创始人李书航:
首先需要说的是,不仅是星巴克,瑞幸和Tims也宣布涨价了。实际上这一波涨价只是跟之前方便面、麦当劳12元套餐等涨价一样,是整体温和通胀的外在表现,不存在星巴克方面的特殊性。
一些长期不涨价的产品之所以显得“良心”,实际上是经历了一个从高端到平价的自然变更过程,在几十年前刚进入中国或者刚推出的时候已经提前“把价格都涨好了”。
麦当劳和肯德基两大“洋快餐”就是从之前的高端餐饮下沉到平价餐饮的典型例子。它们现在都拆分了中国业务,其中一个还收归中信旗下,但这并不影响它们曾经都利用过国民的认知差,把自己包装成高档餐饮的历史。可以说星巴克只是在复制这个过程,它曾经的“高高在上”只是正常的商业行为,无可厚非。
在疫情之前,星巴克在国内布点以及以线下实体店销售为主的模式是行之有效的,现在业绩下降只是受到了堂食受限的影响,所有的咖啡馆都会共同面对这一影响。
但疫情总有结束的一天,现在人们在商业区、写字楼长时间高密度聚集的行动轨迹并不会永久性地改变,星巴克仍将作为实体店咖啡馆的典型代表而存在。
相对地,外带咖啡则是另一个不同的业务,与之竞争的还包括预包装的罐装咖啡、各种形态的速溶咖啡、咖啡豆等,所以跟星巴克同时贩卖咖啡与空间的模式不完全一致。在这方面星巴克确实没有绝对的优势可言。
多少说主理人褚少军:
从财报数据来看,星巴克发布的2022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可以看出季度内中国市场同店销售额下降,客单价下滑,交易额下滑。理性地看,涨价是必然的,毕竟商业不是慈善。客单价降低,同时又伴随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上涨,加上还有一定的通胀,涨价也是合理的。如果觉得不行,那就用脚投票,不去或者转身去星巴克竞品就是了。当然星巴克涨了,竞品很可能也喜闻乐见地跟着涨价。
星巴克更应该忧虑的是品牌美誉度和品牌号召力,毕竟这才是影响未来的事情,尤其是在年轻群体中。“年轻人之困”,这个是星巴克必须面临的,年轻人有了更多的品牌选择和更多的同类品牌认可,星巴克就不再是唯一了,只是之一了,那竞争压力自然会变大。
星巴克的傲慢式公关回应,这是外企的通病,星巴克的致歉经常被吐槽“敷衍”,某种程度上也是水土不服,每次面临危机公关就很可能被放到放大镜下,甚至会影响到短期的门店销量。但外企这方面也有自己的“成熟体系”往往屡教不改,坚决不吸取之前的教训。
尽管星巴克面临各种挑战,但其实大多挑战是同行业共同要面临的,但目前来看星巴克还是有很强的品牌号召力、空间场景“消费场景和逼格”、商务定位的独特优势,以及强大的供应链掌控能力。所以非要说星巴克的“中年危机”的话,那短期关键还是在于自身,而非潜在的取代者。
电商钩沉主理人井寻:
涨价的原因无外乎疫情下的人工、场地等硬支出与客流的营收赤字扩大,相比裁员扣薪,涨价无可厚非。
咖啡选择上,咖啡文化本就是舶来品。国内已经出现了相当的用户分流,追求口感品质、自研自磨的咖啡爱好者;只追求提神续命效果的上班族、把咖啡和奶茶视为同类的新饮品爱好者和普通大众。
星巴克作为生活与工作第三空间的模式,是其在国内驰骋的最大动力,它的目标人群本来就是上班族、新饮品和普通大众。
上班族需要一个非正式的商务洽谈场所、出差临时办公地、上班摸鱼点,也需要商务简单招待,星巴克无疑是目前的最好选择(总不能上来招呼一杯喜茶吧?)
新饮品目前的价格,和星巴克持平甚至更高,对这部分人群,追求的不是咖啡,而是饮料,喜欢星巴克星冰乐一类口感的自然不会随便更改。
普通人大概率是路过休息买一杯或是机缘巧合,本就不是常规型客户。
那么星巴克需要什么样的增量市场?上班族是基本盘,新饮品是红海,那么去服务追求品质的咖啡爱好者可以吗?做普通大众的咖啡启蒙如何?这都有可能性。
地产情报站主编陈欢:
星巴克问世于上世纪70年代左右,当时美国正处在白领扩张的热潮之中,星巴克以低价咖啡与简餐作为主打,占领了中低阶层白领、蓝领的餐桌市场。
彼时的星巴克还以薄利多销、物美价廉著称,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星巴克离初衷越来越远,逐渐成为“小资阶层”与“价格虚高”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