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发科|被流量增长“陷阱”杀死的品牌

联发科|被流量增长“陷阱”杀死的品牌

文章图片

联发科|被流量增长“陷阱”杀死的品牌

文章图片

联发科|被流量增长“陷阱”杀死的品牌

编者按
“主播赚真金白银 , 消费者薅羊毛 , 品牌商赚个曝光度 , 平台们嘛 , 反正就是抽税的 。  ”近日 , 雕爷的新文《李佳琦杀死了双十一》 , 其中这句话拆解「直播带货」的名利场 。 同时 , 文章还针砭了如今新消费品浪潮下的成长通病:全靠“烧VC钱+小红书铺垫+直播间亏钱卖拿流量”这三板斧 。 这篇文章面子讲了双11 , 但里子却指出了困在流量中的品牌们 , 不得不损失成本来赚曝光的现状 。 说到底 , 品牌卖的是「性价比」还是「品牌力」——这个是“重做一遍”的消费品们必须想清楚的问题 。 而想不清楚的CEO , 代价就是成就了流量 , 失败了自己 。 对于“还有钱”的消费品和餐饮创业者来说 , 这篇文章 , 现在看也不晚 。 以下为全文 。


雕爷的雄文《“新消费”滔天巨浪来了》成了刷屏的10万+ 。
是的 , 我非常同意里面关于中国本土消费品牌即将崛起的判断 , 也同意每一种消费品细分品类可能都有重做一遍的机会的判断 。 但是 , 尽管我同意他的结论 , 我却并不同意他的论点——甚至 , 从他的论点 , 以及这篇文章激发出的种种肯定的共鸣声里 , 我看到的更是:这一代消费品(特别是快消品)创业者 , 似乎还是没有在认知结构上补上一个关键的盲点——为什么说消费品生意其实是个做品牌的生意?什么是品牌?如何建设品牌?这个认知盲点如果在中国的商界里始终没法形成一个“新共识”、“新常识”的话 , 很多品牌仍然会成为昙花一现、后继乏力的“厂牌”而已 , 中国商业的品质和附加值 , 还是没法从量变形成质变 。 创业者也许可以阶段性的挣到一些钱 , 但是要想真正挣到“品牌溢价”的长钱和大钱 , 真的成为中国的快消巨头 , 必须得把这个巨大的认知鸿沟填满 。 01抓红利和性价比 , 根本不是消费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新媒体=流量红利 , 新渠道=流量红利+促销政策红利 , 新产品=性价比定价……但是 , 这些都不是消费品企业成长的核心竞争壁垒 。 红利阶段的确存在 , 在这个窗口期 , 消费品企业竞争的是“抓红利”的能力 , 是一种“学得快”、“跑得快”、“胆子大”的能力 , 非常有生命力 , 值得肯定和尊重 。 但是 , 窗口期总会过去 , 市场上的竞争者总会快速的互相学习这些比较简单的能力和策略 , 所以 , 蓝海迟早会变成红海 , 然后呢?有很多牌子就从红利期的高速发展 , 陷入了增长停滞 , 甚至是负增长 。 “产品创新啊!”、“不断创造极致性价比来持续打动消费者啊!”……很多创业者会这么想 。 这些想法 , 有两个问题:1、大部分消费品 , 产品上物理层面创新的空间是很有限的 , 再加上中国发达的供应链体系 , “你有人无”的创新 , 事实上就没有那么多 。 很多时候 , 拼谁行动快 , 不算是真的有核心的创新能力;2、性价比策略更是一个需要理解清楚、谨慎使用的商业策略 。 段永平曾经吐槽过 , 性价比都是给性能不好找的借口 , 这个词英文中都没有对应的单词 。 很多企业家都没搞清楚 , 渠道品牌(沃尔玛、天猫、京东)是可以天天讲性价比 , 因为这是他们提供的服务 , 他们的商业模式的特点就是不断提升规模 , 降低毛利 , 因为他们挣得是销售价差;产品品牌(苹果、小米、欧莱雅、茅台这样的企业) , 是不应该自己强调性价比的 。 好的消费品品牌是应该毛利高的 , 甚至持续提高 , 这才说明对忠诚消费者有涨价的势能在 , 毛利过低、持续降价打折 , 最后不但不会持续赢得消费者的选择 , 反而会丧失一部分愿意支付更高价格的高质量消费者 。 02消费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只有一个:品牌建设能力这个观点 , 估计90%的创业者都很难理解 。 毕竟:【联发科|被流量增长“陷阱”杀死的品牌】


“品牌是什么?”“做品牌能带货么?”“品牌是不是得等到我已经穿越了生死区、甚至已经进入到温饱状态的时候再考虑的事情?”“品牌这事太虚了 , 怎么衡量ROI啊?”“腾讯做品牌么?阿里做品牌么?你大了自然就有品牌了啊?”“我们品牌很好啊 , 口碑很好啊 , 我们现在不用怎么做品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