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英特尔的自我革命:要 「接大腿」,必须先拆分自己?


芯片|英特尔的自我革命:要 「接大腿」,必须先拆分自己?
文章插图

作者 | 驭风
编辑 | 李帅飞
54 岁的世界级半导体巨头英特尔,正在经历一场痛苦和艰难的转型。
这场转型实际上已经进行多年,因为近十年来来,英特尔不得不面临一个核心问题:在长期坚持的 IDM 模式下,其芯片制造技术和业务的发展已经跟不上时代变化的需求,并因此产生严重迟滞,影响了公司整体发展进程,尤其是在制程工艺上。
这种掣肘,不亚于一个长跑运动员断了其中一条腿。
2021 年 1 月,这场转型迎来一个重大转折点——曾经担任英特尔 CTO 的半导体行业老兵 Pat Gelsinger,被任命为英特尔 CEO。到如今,这一任命已经超过一年。

芯片|英特尔的自我革命:要 「接大腿」,必须先拆分自己?
文章插图

从 Pat Gelsinger 上任一年来的情况来看,他的工作重心,放在了推动英特尔在芯片制造业务上的转型,比如说在去年 3 月宣布了 IDM 2.0 战略,成立了相对独立的晶圆制造部门 IFS(英特尔Foundry Service) 并宣布多个合作伙伴,制定了新的制程演进计划,投资开建新的晶圆制造工厂,以及推动了英特尔与台积电在芯片代工方面的合作。
可以说,Pat Gelsinger 上任来的几乎所有努力,都是在试图把这条 “断了的腿” 接上,其核心就是 IDM 2.0。
当然,接腿之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且从实践上来说,也是颇为艰难——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是商业模式问题,更是企业发展战略问题。对于英特尔来说,这更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甚至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它乃至整个半导体行业的未来发展走向。
就目前来看,Pat Gelsinger 为英特尔开出的 IDM 2.0 药方,还没有在资本市场收受到认可。至少从英特尔的股价上来说,他还没有将英特尔拉出股价低迷的泥潭,甚至于英特尔目前的最新股价(48.95 美元,2022 年 2 月 1 日)还低于他刚刚上任之时(57.58 美元,2021 年 1 月 15 日 )。
实际上,关于英特尔究竟该如何 “接腿” 一事,业内也颇有一些讨论。
比如说,知名科技博主Ben Thompson 日前在其个人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标题为《The Intel Split》的长篇深度博客文章,对英特尔的 IDM 2.0 战略表示肯定;但同时,他也结合英特尔的过往变革经历,从半导体行业的技术和商业逻辑出发,认为英特尔要想重振雄风,就应该将其芯片设计部门和芯片制造部门进行拆分,让二者独立发展——其观点在令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颇为引人深思。
基于此,雷峰网对这篇博文进行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译,以下是正文内容:
英特尔的最新财报要到下周三才发——但在我看来,不管其 CEO 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对外界公布什么内容,关于英特尔真正值得关注的消息来自于台积电。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台积电方面表示,今年将会增加投资提升 47% 的产能,以应对全球芯片紧缺导致需求激增的局面,资本支出预算将达到 400 亿到 440 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度——去年这一数字为 300 亿美元。
对于这种规模的投入,彭博社采访人员 Tim Culpan 评价称,这是对同为晶圆制造厂的三星及英特尔的“警告”:
从技术角度来看,三星是与台积电实力最为接近的对手;不过三星还生产屏幕,并且将大量半导体相关投入用于生产台积电所不涉及的存储芯片,两者并不能等量齐观。
而英特尔在去年决定加入晶圆代工的行列,除了为自家品牌制造芯片外,未来也将为第三方客户提供芯片代工服务,以期与三星、台积电等代工厂进行较量。
但英特尔在技术实力上落后于这两家公司,并且讽刺的是,未来英特尔的高端芯片也将交由台积电代工。也许 Pat Gelsinger 有信心让英特尔追上领先者步伐,但在产能和资本投入规模上似乎还差得远。
而实际上更糟糕的是,英特尔在成为台积电的客户后,在降低了自身芯片制造规模的同时,也等于这一部分效益拱手让给了竞争对手,让台积电变得更为强大。
基辛格的芯片设计路径我很喜欢 Michael Malone 在《三位一体(The Intel Trinity)》一书中引用的一句话:摩尔定律,与其说是一种定律,不如说是一个选择:
摩尔定律是一项半导体行业与其它行业的社会契约,也就是说,半导体行业继续努力在尽可能长的时间里维持摩尔定律的运行规则,而其他行业则为前者在飞速发展中产生的成果买单。摩尔定律之所以奏效,并不是因为它是半导体技术的固有特性;相反,如果某一天早上,世界上最伟大的芯片公司们决定停下技术进步的步伐,那么摩尔定律当晚就会被立即废除,有关摩尔定律的所有影响将在接下来几十年内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