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明天的世界( 四 )


科幻写作的方法就是当一个想法出现在脑海里的时候,就马上否定,去找第二个想法,再次否定,找第三个想法。我们习惯了天上只有一个太阳,但是有了第二个、第三个会是什么样?不是后羿射日。《三体》中出现三个太阳,就会产生侵略别的文明的想法。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日暮》里面,一个行星上空有六千个太阳,要过2049年,行星上面的居民才能看见一次星空、黑夜,这个结果就是文明会直接崩溃掉,他们觉得这个世界末日到了。所以技术试验室之外,我觉得应该有一个思想实验室,美国斯坦福大学有一个虚拟现实的实验室,主任就说,我们搞这个就是把科幻小说,《黑客帝国》的母本叫做《神经浪游者》当作圣经来读,就这么做了20年。麻省理工大学有一个合成神经实验室,主任说我们就是思想先行,就是对标科幻里面写的,我们要研发能够终结现有人类形态一种技术。所谓思想就是对未来洞察力和想象力。
科幻关注第三个方面是明天的世界,最重要还是经济,大量科幻小说是关于经济的,科幻很多作者认为未来经济预期不好,很早以前就认为世界经济因为某种原因陷入衰退,要走出低谷就要通过原始创新找到核心驱动力,尤其是科技。
科幻作家何夕就设想到好多类似的,他说未来经济有一种叫“新三经济”、“JT产业”、“新四经济”、“脑域技术”,还提出了一个“微连续理论”原理,认为要靠这些才能再创未来的经济奇迹。他10年前写了小说《六道众生》,设想利用量子力学的空间的不连续性,就是科学家在普朗克恒量的间隙里,把我们的民众转移到那里去,一举解决人口资源问题。这个闪光点就是他力图颠覆我们一般的想象,向外星移民、向海洋移民的一些想法。
在刘慈欣看来,未来的趋势更多可能是微型化,现在已经出现很多微型发电机、马达、摄像机、手机、电脑,还有武器也是蜂群,微战争,他就设想如果把人类体积缩小十亿倍会怎么样,这样人类社会的尺度也会缩小十亿倍,只需要有非常微型的生态系统,消耗很微薄的资源就可以生存下来。这个设想以两项技术为基础,一个是基因工程一个是纳米技术。
再有是气候变化,近些年,最近就有不少气候灾害超出预料,武汉大风、甘肃白银降温、郑州洪水、美国龙卷风、大象北迁也是环境问题。这个也是科幻关注的主题。在1906年,上世纪初中国就有环境科幻小说,写大夏天中国南方冰天雪地,有一点像美国科幻电影《后天》,清朝政府于是决定向海外移民,最后是在南极洲建立起一个大同社会,还收留其他国家的难民。
现在有一些科幻在描写一个主题,认为投资南极将会决定未来的命运前途。需要打通一个极地、太空和互联网这么一个新的疆域,不仅仅政府,民间也要参与进去,北极也是如此,他们写怎么能够跟俄罗斯技术合作起来。科幻作家写气候变化往往不是升温,相反是降温,跳出一种线性思维,不止盯住太阳和地球,而是考虑整个宇宙的大变化,就是重要的是发现引力之外还有一种引力,逻辑之外还有一种逻辑。所以我在想元宇宙诞生之际,你就要考虑终结它的东西已经在酝酿之中了。
这里就涉及灾难问题,科幻是一个灾难文学,80%的科幻描写或者涉及都是世界末日,这个跟人类类似的特点有关,人类进化到500万年,但不到百年里第一次掌握了自我毁灭以及毁灭地球的技术,自然界现在也有风险。目前天文学家说防御系统不能完全阻止小行星撞击地球。所有投资归根到底投的是人的生命。灾难也是考验企业的机会,比如说疫情也是这样。国家十四五对应急产业会有很大的需求,政府提出防范风险,建立底线思维,国家应急配套资金一定会吸引或者刺激技术的变化,很多前沿技术,医疗、大数据、新材料、人工智能都会加入。
归根到底科幻不是那么功利的。科幻设想四个明天世界:分别是空间自由的世界。就是我们可以自由生活在遥远的星际空间,还有亚离子的微观世界;第二是时间自由的世界。我们可以加速或者是压缩时间,甚至有一天能实现时间的旅行;第三是数字自由的世界。在虚拟世界可以腾挪变化,无所不能。第四是意识自由的世界。就是破解大脑的奥秘,在神经系统中直接能创造出一个新的宇宙,甚至这个才是最真实的宇宙,宇宙是观察者目光投下去导致的一个坍塌。所有的创造发明都是为实现这四个世界的自由而工作的,这是威尔斯《时间机器》,在描写到几十万年以后人类的归宿。江波描写的是人类扩展到银河系之后的命运,到那时候不一定有中华文明的概念,因为是星际文明大同,这是一种超前想象,人类自身成为地外文明是迟早的事情,这是马斯克现在在做的,这个就创造出一种新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