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犁|散文《那些消逝的农具》陈久平( 六 )


鞍子分为这样几部分,最上面的是鞍梁,也称为鞍脑。两边是鞍架。鞍马架里面布了一层木板,叫作鞍克梁。鞍克梁里边是垫子,垫子做的很厚,一般也有三寸多厚,靠牲畜背梁的地方是鞍垫,在过去布匹紧张的年代,鞍垫的布也是用新棉布,两层布那么厚。鞍子的外面木料做的部分一定要有专业的木匠来做,过去集市上也有专门卖鞍子的。做鞍子的木料一般架子用榆树木,这比较坚耐,所用的木板是用杨树木,这些木料重量轻。鞍子做好以后,做鞍垫也要有经验的老农,否则是做不合适的。然后在鞍马子上要穿孔,前边要做攀胸,也就是把鞍子从牲畜脖子底下的前胸部套好,这样鞍子就不会向后溜了。后边在鞍子上做一个后球,是要套在牲畜的尾巴下边的,这些一般需要用两寸宽的皮带来做。后丘的下边是两边拴上两根皮线,后边拴一根木棍,这个称为纣棍子,纣棍子也是从牲畜的尾巴下通过的。从鞍子的中梁下拴一根皮线,做一个三角形的包牲畜臀部的,两边拴在后球上。这样一整套鞍鞯就算做好了,全部绳线按规矩拴合适,鞴在牲畜身上就很牢固了。人坐上也安稳了。驮上东西走上几百里的路程也不会出现问题了。
我们家种地那年代,家里是有一头小毛驴的,毛驴当然天天要出去劳动,不是驮煤,就是驮粪,秋天要上地里驮庄稼,所以经常要备好鞍子。父亲对驴的鞍子很重视,每天收工后要检查驴的鞍子,是否驴出汗会弄湿的,如果说弄湿了,就要换垫布或者是第二天让晒干才能用。要检查驴会不会压梁,如果有压梁现象就要及早用棉花垫合适。布垫要是脏的厉害就要及时清洗,以防驴背上感染。
农家的驴骡是习惯了鞴鞍子的,驴吃饱喝足以后,就乖乖地站在院子里等待人们给它鞴鞍子。人要给鞴鞍子,它没有任何反抗的行为,好像是很听话。我当时也觉得很奇怪。驴做了营生,也是在那里等待人们给它搬掉鞍子,他才寻找的去吃草。
马的鞍子就比较豪华了,特别是那些当官的坐骑,有些马鞍全是用皮革做成的,很漂亮。有的配有足登,还是铜质的足登,非常华丽。前后的各种绳索也很有档次,不是一般的麻线做成的,都要是经过加工的皮革。马的性情比驴烈,有时在鞴鞍马前马就有些不服气的动作,一旦是鞴上了鞍子马才能驯服了。
如今的牲畜都也不使役了,农业机械化也代替了牲畜了,人们也不进行驯服牲畜了,鞍子这种器具也没有木匠会做了,在农村也见不上鞍子了,鞍子也只好进农业博物馆了。现在的人养牲畜是为了发展经济,是为卖肉卖皮赚钱,是为了杀了吃肉,什么好吃不过鬼子肉,就是说驴肉,要想身体常健康,经常去喝驴肉汤,把过去农家的朋友都成了饭桌上的美餐,所以到处出现了驴也咬人,牛也咬人,或者有的地方出现了羊也咬人,这种人与动物和谐也就难以说清了。孩子们要想见个驴也还得去动物园才能见到。至于鞍子就太过于生疏了。如果不是东北有个鞍山,恐怕这个鞍字也快要退出《新华字典》了。
7.架子
农耕时代,但凡有骡子和驴的人家,总要天天驮东西,这就要有一个能服务于驮物的器械,这就是架子。这个字到底对与不对,我也很疑惑,从发音来说就应当是这个字。因为在那个年代,人们只说是架子,而并没有要我写过这个字。根据它的制造材料来看,因为它是用木质做成的,所以应该是这个架字,这个架字在木字旁。
架子是放在鞍子上驮更多东西的一种设备。架子一般是用桦木做成的。架子的宽度和鞍脑一样,因为它放在鞍子上是嵌入鞍子中的,所以必须是配套的。架子顶上有两根较为坚固耐用的木料,称为架脑。架脑的两端有两根稍作弧形的腿,腿长是超过鞍子的下沿的。架子做好后,农家要在架子两端另外做两根架子绳子,这架子绳子上要拴一个有一定弧度的弓形木,当地老百姓称为架曲。这样就成了一个完整的架子了。经常用架子的人还必须另外准备一根八股的麻绳,上面要有一个木质的钩,这个叫作架钩子。
农民到了秋收季节,许多庄稼都要从地里往场上驮,这就务必用架子,否则是无法把庄稼驮回场上的。比如,驮莜麦、豆子、高粱、谷子都要用架子才能把这些东西捆(当地人叫杀)上去。到了田间,这些庄稼在田间基本晾晒干了,把架子放在了田地里,把架子两边的架曲绳铺开,然后从两边均匀地往架曲绳上垛庄稼,一定要垛的合适,两边的重量也要一致。垛好以后,把两边的架曲绳收起来,收至架脑的中央。另外用准备的另一根麻绳在架子中央,把两边的架曲紧紧钩起来,用多余的麻绳捆扎好。这样一驮子庄稼就算是捆扎好了。两边两个人,两只手抓住架子腿,用力往起扛。两人共同用力把驮子扛起来,放在骡子或者驴的鞍子上。这样这些牲畜就可以驮上往回走了。这样一驮庄稼是很多的,远远根本看不见驴。这架子的作用和功能就是这样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