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壹点号胶东乡土风情散文推荐系列朱全吉|人到浮来福自来


齐鲁晚报壹点号胶东乡土风情散文推荐系列朱全吉|人到浮来福自来
文章插图
人到浮来福自来
文|朱全吉
生于莒县,已记不清去过多少次浮来山了。但真正投入到它的怀抱,去体味、细读它的风采,我还是第一次。在莒县浮来山被山东省政府定名为“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12周年之际,因了外地同学的来访和那句“人到浮来福自来”的话,我再次重游了这座海拔只有298.9米,却周身写满莒国灿烂文化的名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浮来山又名浮丘,位于莒县城西9公里,处莒西平原尽头,扼莒县、沂南两界。在莒城登高西眺浮来,呈平地崛起之势,有水上浮来之感。此山由飞来、佛来、浮来三峰鼎立,拱围相连,构成藏风聚气幽境。虽然,它没有泰山那“一览众山小”的雄奇巍峨,也没有黄山那奇峰怪石古松隐现在云海之中的神妙莫测,但它却以自己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让众多的游人慕名而至、流连忘返。这里有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千年古刹定林寺,这里曾经是我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晚年藏书校经的地方,这里有被称为活化石的“天下银杏第一树”……
从县城驱车西行,转南门山道,入弯曲陡峭山路,十几分钟后,汽车可以直达寺畔停车场。一进山门,便有松柏参天,古藤绕树,美禽栖枝,奇鸟鸣林之景观,游人至此无不心旷神怡。
同游的人,是来自临沂的5位同学。我以山主人的姿态引领着他们的行动和目光。初夏的浮来山,山间吹来阵阵凉风,我们时而穿梭于山间小道,时而在千年银杏树下合影留念,时而在刘勰塑像前凭吊先贤、发思古之幽情,时而闭目触摸“福”字祈求同学和家人平安幸福,时而驻足于古碑根雕之间……每到一处,同学们都会沉醉于惊叹和留恋之间。我心中的那份自豪感也随着同学们的满足时刻涌向心头。
千年古刹定林寺,历来是名闻遐迩的佛教圣地,始建于晋代,全寺分前、中、后三进院落。主体建筑,飞檐螭首,雕梁画栋,既轩敞典雅,又古朴大方,是典型的北国古建筑风韵。定林寺前院中央,巍然屹立着一棵枝叶参天古木,这便是“天下银杏第一树”,树高26.7米,径围15.7米。早在春秋时期,鲁隐公与莒子曾在树下会盟,算来,树龄已近4000年。这株古银杏树,虽历经沧桑,但至今枝荣叶茂,生机盎然,片片叶子在微风的吹拂下,像一把把扇子在不停地摇动。每年的十一月前后,是观赏银杏古树的最佳时期,那厚重的树叶,像被镀了金一样,流光溢彩,秋日的阳光洒落在她娇美的叶面上,闪烁着金光,连成金黄的树冠,树下散落的叶子,像铺了一层金被,令游人不忍心踏上脚步,我真想躺在“金被”铺就的大树之下,仰望她那鎏金的身躯,倾听她与秋风喃喃的心语;我多想亲吻她高不可攀额头,向她表达内心的喜悦,诉说浮来山的俊美,讲述千年古县今非昔比的巨大变化;我多想在晚秋时节举办的“银杏节”那天,身穿古装黄袍在她的怀抱下起舞吟诗,去穿越千年的历史岁月,去感受“大树龙蟠会鲁侯”的峥嵘岁月,去演绎“莒鲁会盟”那恢弘的场面。历史造就了古树的神韵,赋予了她美丽的传说,美醉了多少游人,多少游人在此啧啧称奇、叹为观止,渐入那“今月曾经照古人”之意境,感叹大自然的神奇、时空的浩渺、生命的永恒。是啊,人世间至善至美至真至纯的情谊,不是也像眼前这株千年银杏树一样永恒吗?树下我们特邀了1位游人,7个人手拉着手绕树丈量,第一次亲身体验了“七搂八拃一媳妇”的感觉,应验了树下那段动人的故事和优美传说;在定林寺中院有一座古朴典雅的小楼,门匾上书“校经楼”三个镏金大字,系郭沫若先生于1962年亲笔所题。此楼乃当年刘勰校经之处,现辟为刘勰生平陈列馆。馆内有刘勰塑像,陈列着各种版本的《文心雕龙》及历代研究文献。刘勰,祖籍山东莒县,梁代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耗时5年完成了《文心雕龙》这部传世巨著,成了自他以后历代文人学子的案头必读书,的确是中华乃至世界之文化瑰宝。面对丰厚的资料珍藏,我们仿佛置身于这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之中了!难怪史学泰斗都发出“绝仰千古”的赞叹!穿过一片竹林,登高北上来到后院,院内也有一棵银杏树,有趣的是小树绕大树连成一体,因此叫做“公孙树”。不是吗?你看它们相互依附、奋发向上、尊老爱幼,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树下北侧立一“福”字石碑,我们纷纷闭目用手触摸祈求平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