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毅衡|人工智能艺术的符号学研究( 五 )
4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易评鉴难
更重要的是 , 人工智能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判断力大可怀疑: 2019 年程序 “一叶·故事荟”评价《收获》杂志40年来刊登的作品 , 总结出六种类型 , 这表现了它的特长; 但程序“谷臻小简”从2015年全国各文学刊物的 771 篇短篇小说中选出 60 篇佳作 , 就与批评名家的选择少有重合之处 。 要求人工智能作为艺术评判者 , 实际上比让它进行创作更难 。
为什么鉴赏与判断那么重要呢?人工智能艺术创作速度奇快、产量奇高 , 可以日夜工作毫不疲劳 , 只消耗一点电量 。 就数量而言 , 几台电脑就可以供应全人类需要的艺术品 , 这当然不可能 , 艺术本身需要多样性 。 因此艺术市场需要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选择 , 这项工作不得不由艺术家或艺术批评家来做 。 小冰的一本诗集 , 是策划者从它的几万首诗中选出来的 。 小冰的诗究竟是谁写的呢:是小冰 , 还是背后的选家?这种争端以前也发生过:大半个世纪以来 , 多位猩猩、海豚、大象“画家” , 都有过杰作面世 , 都有过拍卖成功、被收藏的记录 。 这些聪明的动物只要有食物鼓励 , 就可以不知疲倦地工作 , 那些 “成功”的作品 , 是从无数被人丢弃的作品中挑选出来的 。 在缺乏艺术家主体性支持的 “艺术品”中 , 能给予作品以艺术意图性的 , 实际上是选家与展示者 。 这些人工智能生成品成为艺术的最重要关键 , 是展示为艺术: 可选的数量极大 , 总能够找到几首读起来似乎有诗味的作品 。 机器的诗集、画集、音乐、小说 , 都是这样选择出来的 , 没有 “精心创作” , 只有精心挑选 。
人工智能艺术史或艺术批评 , 也会落到这种窘境 , 即材料丰富 , 分类仔细 , 但缺乏判断 。 2012 年纽约著名的 MOMA 艺术博物馆用人工智能产品举行了 《发明抽象艺术》(Invention Abstraction 1910-1925) 展览 , 扫描艺术家与城市联系的地图 , 找出艺术家与同代人的关系 , 然后用令人信服的数据找出艺术家与时代的连接性 , 及其对艺术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 这是一种有人工智能大数据支持的艺术社会学研究 , 用数据可视化、主题建模、模式识别等方法 , 在理性的目的下做得非常有效而且精彩 。 但是艺术史家不能奢求能用这种工具研究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等穿透现象寻找潜在规律的操作 。 [11]因为历史运动需要对材料的穿透性阐释 , 需要对艺术作品的同情性敏感 , 也需要对时代潮流的理解力 。 人工智能艺术软件的设计者 , 必须让电脑在扫描学习大量材料的基础上 , 对风格流派进行标注(例如书法 “颜体” “柳体”等), 这样“学习”量虽然大 , 但能够分类鉴别 , 不至于产出大杂烩 , 或过于平庸 , 或把不同风格糊成一片 , 成为笑话说的“输入垃圾 , 产出垃圾”(Garbage in , garbage out)。
更重要的是 , 艺术欣赏从来就不是一种严格的认知 , 而是一种 “错觉” (illusion)。 这个命题从 1959 年贡布里希的名著《艺术与错觉》开始 , 渐渐为艺术理论界所认同 。 贡布里希指出:视觉错觉、心理错觉 , 以及两者联合形成的综合错觉 , 三者结合才出现艺术欣赏所必需的“错觉的条件” 。 [12]近年维纳·伍尔夫更推进了这个命题 , 他指出艺术错觉是由沉浸 (immersion) 式体验与理性距离 (dis-tance) 两个相反的元素构成的 , 是文本再现与观者理解在适当语境中的结合 。 其中关键是观者的 “准经验性” 。 艺术品不需要与生活经验对应 , 但是要有一定程度的呼应 , 才能激活观者的想象力 , 创造出逼真感 。 这种欣赏既不是概念错误 , 也不是感知错误 , 而是 “再现的艺术指导脚本在精神屏 幕上投射的原始资料”所引发的艺术感觉 。 [13] 艺术的接受和欣赏需要接收者的 “准经验” , 例如看到 银幕上的怪兽 , 激发我们对野兽的经验 , 然后我们才会悚然而惧 。
那么 , 人工智能作为艺术接收者 , 有可能具有经验或 “准经验”吗? 有可能悬搁理性距离 , 让 自己沉浸于艺术文本制造的错觉之中吗? 显然不可能 , 因为人工智能的经验是人为读取已经 “形式 化”了的别人的经验文本 , 不是它自己的主体经验 。 如果这些经验材料有标记 “真”或 “假” , 它们就是真实的真 , 或真实的假 , 不会引发艺术欣赏所需要的错觉 。 艺术的 “假戏假看中的 ‘真戏真 看’”[14] 对于人工智能是要求太高了 , 至今为止我们没有看到人工智能实现从感情的吸引 , 到认知的沉浸 , 到进入更高一层的 “逼真感”的复杂心理过程 。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 , 人工智能如何能对自己 的生产物的 “艺术性”做出判断呢? 如果最后的甄别、筛选、展示 , 依然要靠人类来做 , 人工智能 还有艺术主体性吗?
- 人工智能|麻辣财经:我国“算力”增长迅速,有力支撑人工智能发展
- 人工智能有助于文学照亮人性
- 人工智能改变生活 智能验脚让穿鞋更科学
- Lip Factory利用人工智能现场为顾客创建定制口红
- 人工智能正在了解人类的“言外之意”
- 仅用168天,商汤科技“新一代人工智能计算与赋能平台”项目结构封顶
- 谷歌:想发AI论文?请保证写的是正能量
- OPPO Reno5 Pro+艺术家限定版官方图赏
- 美国需要与盟国一起实现人工智能优势
- 百度华为阿里领衔,聚焦最值得关注的十家人工智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