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萧何追韩信处,留坝)
(三)故事的娱乐和社会心理暗示功能
任何说法、言论,都是有立场的。
总的来说,传说那些故事的,编纂戏文的,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站在弱势一方或说被统治一方的立场上。因为那离他们更近。至少,他们自己会这样认为。
立场之上,再加文化水平、视野等方面的缺漏、不足、粗浅,鼓吹了悖论而不自知,也实在情有可原;说辞上出现“不符”的细节,也很自然。
举两例:
《岳飞传》评书里讲,金国准备武装侵犯宋朝,要选帅,就以“举铁龙”为题——谁能把沉重的铁龙举起来,谁就挂帅。这不是开玩笑吗。一国军队之统帅,难道是要一名出色的举重运动员来担当么?。
还有一例,跟“追韩信”有关——戏文里唱,楚怀王曾跟反秦各路诸侯约定“先进咸阳为皇上,后进咸阳辅保在朝纲”。人家楚怀王说的是“破秦而踞其都者王关中”好么。这话里的“王”读四声,音同“旺”,为王、治理、统辖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哪路诸侯打败秦军并且占领其都城,就封邑关中地区。这跟“先进咸阳为皇上”是一个意思吗。楚怀王他自己只是称王,怎么能决定或约定谁是皇上呢?
几乎所有传统戏剧、评书、话本,都谓为鲜明地层级式表达出这样的立场:
帝王vs臣子,臣子正确、能;官vs民,民正确、能。
如前述,这样的立场,是基于编纂者、传说者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相应心态的。
文章插图
(萧何追韩信处,留坝)
如果这么讲还不甚清晰,对比一下或许就简单了——在评书里,“英雄”和“好汉”是划等号的;武艺高强,就算英雄、好汉;力气大,便是武艺高强……
这个逻辑,显然有问题,至少也是不全面。为什么会是这么个逻辑呢?因为,说书先生自己算不上英雄、好汉;他们认为,那主要是因为自己没武艺或武艺不够高强;而没武艺或武艺不够高强,是因为力气不够大。
倒推一下,这个逻辑的社会性的心理暗示是这样的——如果我力气大些,就可能武艺高强;如果武艺高强,就可能位列英雄好汉。
顺着往上述层级式的立场去套——我是英雄好汉,我来自民间,我比当官的高明、作用大。至于那些帝王,他们之于“我”的最主要积极贡献,仅仅在于“礼贤下士”。
没错吧——传统的这这那那里面,帝王都蠢蠢的、笨笨的,不同主要在于能不能礼贤下士;能,则贤明,则将成大业;不能,则昏聩,则无所作为甚至会亡国。而礼贤下士的“士”,便是由于足够的社会心理暗示已经脱胎换骨的那个“英雄好汉”的“我”。
这看上去不复杂也不算矫情吧。
所以说,故事,主要是娱乐用的,顺便带些“悦己”的社会心理暗示。
不是贬斥故事和讲故事的人啊。绝对不是。
故事、讲故事,都是极好的;都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
相信故事,愿意相信故事,也没错。
只是,别真的把故事就当事实、史实。
最好,也别因为愿意相信故事就刻意排斥“可能的真相”。
文章插图
(四)韩信的宿命及成与败的真相
说回韩信。
去掉前面说的立场和社会心理暗示,尽可能客观、诚实、不忌讳、携带“怀疑智商”地,从追韩信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线路,看看韩信这个人,会发现,他的成与败,真的很宿命。
在有立场也有社会心理暗示的故事里,韩信,再早的姜子牙,晚些的诸葛亮,还有不胜枚举的平民(布衣)出身的智慧型高人、帅才,都属于光环级人物,比一般的力气大、武艺高的英雄好汉们,要高一到两个层次。其中,笔者认为,被捧得最高、光环最耀眼的,当首推诸葛亮;韩信,则是有争议的人物。
- 知行合一|儒家思想绵延千年,在明朝出现新的变化——王阳明重新阐释儒学
- 修身|莘靖聊国学:四书漫说,大学解读-意诚,心正,身修
- 解读|“三日无熘爬上树”……
- 差别|老子思想的经济学解读:企业间的差别从“一”开始
- 宋江|宋江上梁山是自愿的?深度解读水浒传中的第一秘计
- 先秦时代|韩信与赵括出道前都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后来结果为何差别这么大?
- 刘邦|韩信同乞丐一般落魄,他的带兵经验从何来?又凭什么战无不胜?
- 韩信|韩信甘愿受其胯下之辱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 诗词歌赋|元稹大雪节气诗解读:积阴成大雪,依依惜暮晖
- 文物收藏|传国玉玺为何消失,也许有一天会重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