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心外无物"与"致良知",令儒家纲常伦理思想强化
早在孔子时代,儒学草创之初,便已经展现出了非常浓厚的等级尊卑秩序,这也是在封建王朝时期统治者,大力提倡和宣扬的重要思想之一。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当中,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他认为礼的重要性,甚至已经超越了法的地位。
《王文成全书》载:"身之主宰者便是心;心之所发者便是意;意之本体者便是知;意之所在者便是物。如意则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
这是因为孔子十分推崇西周时期的礼治体系,他认为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人人都能够遵守的,并且能够促进社会秩序稳定进行的规则体系。
文章插图
然而春秋以来诸侯争霸,周天子权威尽丧,这令整个西周时期得以建立的礼治,瞬时间崩塌,形成了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对此孔子本人是非常痛心和失望的。
因此他的思想充满了礼治规则,讲究上行下效,君臣尊卑,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也是将这一思想,提升到了天道的高度。
此后两宋理学思想家们,进一步将这种君臣礼治,扩展到了寻常百姓的社会关系当中,加大了儒学思想的适用范围。
明朝中后期的著名心学家王阳明,直接提出了"心外无物"和"致良知"的思想,他认为传统的纲常伦理,应该内化于广大民众之心。
文章插图
这种礼治尊卑思想,应该成为人们心中潜移默化的一种意识形态,也就是说所谓“三纲五常”,其实应该就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思想和品质。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保持这种"良知",整个社会才会更加美好,王阳明的这种心学思想,实际上从更深层次阐释了儒学,因而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
"知行合一"思想具有划时代意义
王阳明对于儒学的重新阐释,除了前文提到的从精神层次,讲究内化于心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那便是"知行合一"学说的提出。
不过读者们要注意,王阳明所讲的"知行合一",和今天我们所讲的知行合一,并不是完全一回事。
首先由于所处的社会时代不同,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自然也就和我们今天科学的马克思思想,有着本质区别。
文章插图
王阳明所讲究的"知行合一",重点强调的是知和行原本就是一体的,也就是说人们在内心获得知的同时,其实也就完成了行的这一阶段。
而我们今天所讲的知行合一,主要指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二者一般来说是有时间顺序的,有可能是理论指导实践,也有可能是实践酝酿出了新的理论思想。
《明儒学案》载:"苟能于一起之时,察其乃为恶也,是则猛省而力去之,去一恶念,亦则生一善念矣。念去恶为善,则意之所发也,心之所存,皆天理,此乃知行合一。"
文章插图
虽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用今天的观点来解读的话,可能不太合适,但是要将其思想,放到其所生活的具体历史背景当中进行考察,或许我们就不会这样想了。
王阳明所生活的明朝中晚期,其实是整个封建体制,不断走向僵化和没落的时期,因此王阳明提出这种"知行合一"的思想。
除了是为了重振儒学思想的权威之外,更多的是想要通过自己对于心学和佛学的解读与创造,来帮助民众树立一个正确的为人准则,这在当时落后的社会当中,无疑是超前的思想。
注重"人欲"与"天理"的对立
儒学思想体系中的"天理"和"人欲"概念,其实在董仲舒时期并没有出现,这是自宋明理学中,开始凸显出来的。
- 任知行‖井蛙不知海阔
- 背无一仞阔,旁有万丈垂——苍龙岭
- 阿拉伯人都在世俗化,为何波斯人却偏偏选择政教合一?
- 儒家思想实为一“养生”哲学,这一事物被它养了2000多年
- 适合一口气看完的5本黑暗流小说,主角杀戮果决,全程无尿点!
- 三本适合一个人时候静静品读的书!你本无意穿堂风,偏却引踞山洪
- 5本适合一口气看完的无限流小说,文笔好脑洞大,反套路爽点足!
- 任知行‖佛说上善若水
- 诗词歌赋|王维:禅诗合一绘山水
- 关于三调和三调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