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中国古代最能养生的哲学流派,很多人定然会想到道家,因为道家讲究的是道法自然,提倡随性而为,很能符合生命的本来节奏——清净自然,心无压力。虽然道家提倡的“养生之法”很是正确,但因为不满足王朝驾驭天下之需求,终究上不了王朝治国之“厅堂”。即便如此,不喜动荡、追求养生的精神内涵却留了下来,
为此还形成了一项传承千古的另一“养生”学派思想,
这便是儒家思想。不过与道家所不同的是,儒家追求的绝非个人养生之道,而是社会制度——封建君主专制的养生之法。而且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它这么一养,就是2000多年。
一、道家的“养生”哲学:随性而为
道家文献《列子》中曾记载:齐国大夫晏子曾梦游前朝,问国相管仲:“如何得养生?”管仲答曰:“肆之而已,勿壅勿阏。”也即随性而为。
文章插图
晏子再细细盘问,管仲答曰:“放纵自己的耳朵,想听什么就听什么;放纵自己的眼睛,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放纵自己的嘴巴,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放纵自己的身体,想怎么舒服就怎么来;放纵自己的心情,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个人并不认可《列子》这段文字记载,毕竟管仲乃齐法家的创始人之一,虽然齐法家思想较之晋法家温和,但终究是主张刑罚治国,怎么会鼓励民众不受约束、随性而为呢?这显然不利于增强国民的凝聚力,更是违背法家思想所追求的富国强兵之目的,因此《列子》文献如是记载,有一厢情愿宣扬道家文化之嫌。
不过话说回来,倘若每个人真能率性而为,放纵自己身体的欲望而无后顾之忧,身体能不能保持健康不好说,心情必定舒畅无忧。养生首在养心,由此可见,说道家是一门绝佳的“养生”哲学必定正确无疑了。
文章插图
道家如此重视个人的养生之道,却不符合中国古代施行的君主专制社会体系,因此随着秦始皇一统华夏大地,君主统领天下广袤领土之需求日益增强,道家逐渐淹没在了历史潮河之中,只为超脱世俗之世外高人所推崇传承。
二、儒家也讲究“随性而为”,尊重人与人之间不平等之事实,提倡等级制度
众所周知,人人平等是人类生活秩序的终极目标,也是古人所描绘的大同世界。但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古代封建社会,人人平等终究是水中月、镜中花,因为人生来便是不平等的。有的人出生在帝王将相之家,从小锦衣玉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且还可以接受最好的教育,为未来走向仕途、迈向更高等级做好储备;而有的出生于贫民百姓之家,不仅从小忍饥挨饿,帮着打理家务,早早品尝人世间的酸甜苦辣,而且还要为富人家所驱使,沦为被剥削被压迫之底层行列。
文章插图
底层劳动人民对此世间不平之事自然怨言颇多,渴求人人平等之大同世界,这原本应为人类社会走向文明之标志,但占据人类社会之上层阶级必然不会答应,也必然对底层人民谋求人人平等之愿望横加阻拦、严加禁止。如此看来,尊重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事实,实乃儒家的“率性所为”。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随性而为”,儒家思想承袭周礼,大力提倡等级制度,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阶层等级,并将其合法化——赋予礼制之高度。随性的好处自然不必多说,周朝因为“尚礼”,前后存活了800年;封建社会虽然朝代更迭频繁,但在讲究“君臣之礼”、“父子之礼”等一系列标榜着等级制度的礼制约束下,君主专制制度传承了2000多年,并且在清朝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顶峰。这一切难道不是儒家思想在人世间不平等之前提下,“随性而为”的养生结果吗?
- 什么是辟谷道家辟谷养生法的功效
- 为何老人总喜欢盘核桃?原来这不仅是消遣时光,更有养生意义!
- 三国两晋南北朝|刘备托孤后,诸葛亮为什么不休养生息,还要出兵北伐?
- 养士三千的孟尝君,侮辱了君子名号,实为枭雄甚至小人
- 王阳明与道士探讨养生之道,被问及因何而来,竟被吓得起身就跑
- 齐白石养生“七戒”
- 养生文化兴起之时,宋朝的文人横溢,一波热潮接踵而来
- 他是清朝唯一存世的御医,现104岁,出狱上交一张300年的养生秘方
- 一天中有2个小时最养生!抓住了这段黄金时间,效果自然翻倍
- 从《吕氏春秋》浅谈中国古代养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