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故事:与时间赛跑,守护廉江夜


廉江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故事:与时间赛跑,守护廉江夜文章插图
【廉江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故事:与时间赛跑,守护廉江夜】入夜 , 急诊科里灯火通明 。 病人疼痛的呻吟、家属担忧的低语、医生焦急的询问、护士急促的脚步、仪器监测的提示……交织成一幅忙碌的夜景图 。 对面百余米就是一座公园 , 23℃的清凉天气格外舒适 。 那里闲庭信步的人们 , 并不会留意一路之隔的廉江市人民医院内 , 无数个夜晚、无数生命被白衣天使从死神手中抢回 。
按照医院运行的惯例 , 门诊在夜晚关停 , 所有病例都由急诊科接纳 。 “平均一天大概有200多人次 , 一年多的时候有将近10万接诊量 。 ”两年前 , 医生姜武以高级人才的身份 , 只身一人从内蒙古来到廉江市人民医院 , 如今担任急诊科主任 。 带着百余位医护人员 , 他和急诊科的同事们守护着廉江每个夜晚、周末和节假日 。
“规律性人多 , 晚上集中在6时到11时 , 白天集中在节庆假期 。 ”上个月国庆与中秋假期重叠 , 8天长假里病患剧增 , 姜武发现醉酒的病人特别多 。 “现在酒驾查得严了 , 处理交通事故受伤的病例少了 , 要轻松些 。 ”经历过年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 , 姜武说 , 团队的同事们处理病患突增的情况更游刃有余了 。
肩负上手术台主刀的重任 , 姜武需要保证充足的精力 。 晚上6时左右 , 急诊科总驻院医生曾宪炳接替他的管理协调工作 , 还要兼顾接诊 。 从医14年 , 曾宪炳曾在ICU工作了5年 , 他发现急诊科的工作并不比ICU轻松 。
“最大的不同是 , 急诊科的病患在收治时不确定性大 , 有可能出现突然死亡 。 ”前年 , 曾宪炳和急诊科同事接到报警 , 赶往一场球赛现场抢救病人 。 “只有40岁 , 是市直单位的干部 , 年轻有为身强体壮 , 突发心肌梗塞 。 ”曾宪炳回忆 , 1个多小时心肺复苏后 , 那位患者还是走了 , 这让他久久难以释怀 。
工作在随时可能目睹生命消逝的岗位上 , 如何学会在心里上接受这种残酷感受 , 并投入到下一段抢救工作 , 是急诊科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必修课 。 曾宪炳和同事们希望 , 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延续生命、减轻痛苦 , 对得起自己的职责 。
虽有见证生命逝去的残酷 , 急诊科里却也常看到人性的温暖 。 晚上8时 ,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昏睡在病床上 , 被推进急诊科走廊 。 护士在床头挂输液瓶 , 陪伴老太的阿伯用干瘦起皱的手掌抚摸老太太额头 , 弯腰凑近耳旁轻声安慰:“放心 , 在医院了 , 很快就能好起来 。 ”
阿伯话音刚落 , 一声尖锐啼哭声从清创室里传出:“我不要 , 我不要擦药!呜呜……”正在给小孩下巴伤口消毒的护士小郑 , 习惯性地放下手中的棉签 , 对小孩一番安抚 , 待其情绪平复之后再继续消毒 。 之后小郑又健步如飞 , 跑到分诊处为患者测体温、量血压、分发流行病史调查问卷、指导患者就医、引导分诊……汗水浸湿护士帽边缘 。
“急诊科就是这样的 , 忙是这里的常态 。 ”一阵奔走 , 小郑坐下稍微休息 , 看见两位身穿警服的壮汉走到护士站前台 。 护士林欣欣和警察对接 , 得知他们来处理交通事故的后续 。 交涉清楚后 , 林欣欣找出诊疗记录 , 告诉对方要找的人已被送去了住院部 。
这样的交涉场景经常在急诊科出现 , 周末和节假日尤其多 。 看得多了 , 急诊科的医护人员们都会格外注意出行安全 , 叮嘱亲友小心开车 。 “和普通人猜测的不一样 , 经历了太多 , 我们不但不会麻木看淡生死 , 反而会更加敬畏生命、珍爱生活 。 ”当上急诊科主任之前 , 姜武还担任过急救中心和ICU的负责人 , 在他看来急诊科不仅是医科 , 还是社会科、心理科 。
“当医生 , 既要有救死扶伤的本事 , 也要有救济苍生的情怀 。 ”姜武说 , 很多时候一个小细节就能减轻病人的不适感 。 比如冬天要用听诊器听病人的心脏 , 先用自己的手把拾音器捂热 , 不至于冷冰冰的 。 将心比心 , 才是真正的医者仁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