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CP一次诊断取石,九成胆管结石“不开刀”解决

近日 , 50岁的王叔(化姓)因反复上腹痛2年多 , 在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ERCP(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 , 揪出了B超、CT未能发现的胆总管结石 , 并利用球囊扩张取石 , 内镜下一次性完成诊断和治疗 。
该院消化内科张卫民主任介绍 , ERCP是治疗胆总管结石首选的方法 , 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 , 一般术后3-5天能够出院 。
ERCP一次诊断取石,九成胆管结石“不开刀”解决文章插图
张卫民指导科室医生开展ERCP
内镜下发现“隐形”结石
王叔总感觉腹痛 , 在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检查胆红素轻度升高 , 经B超、CT、MR检查 , 均只发现胆囊小结石 。 但凭着以往的临床经验 , 接诊的张卫民主任认为问题没有这么简单 , “患者胆红素、转氨酶增高 , 提示胆汁排泄障碍、肝功能受影响 , 推测存在胆总管结石不完全梗阻 , 建议行ERCP” 。
果然 , 当十二指肠镜进镜至十二指肠中段的胆管(乳头)开口 , 进入胆总管时 , 发现胆总管下段有大量金黄色泥沙样结石 , 十二指肠开口处已经有狭窄 , 明确诊断为“胆总管结石并胆总管扩张” 。 即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胆总管球囊扩张 , 网篮及球囊取石术 , 完整取出胆总管结石 。
ERCP一次诊断取石,九成胆管结石“不开刀”解决文章插图
内镜下取石(金黄色、类似板栗样的 , 即为胆管结石
术后 , 王叔腹痛症状消失 , 胆红素很快恢复正常 , 3天后顺利出院 。
腹痛黄疸警惕胆管结石
为什么影像检查不能发现王叔的胆总管结石?张卫民主任解析道 , 临床上有部分阴性结石 , 在B超、CT不显影 , 还有一些细小的、泥沙样结石 , 或靠近胆管末端开口的结石 , 容易被肠腔肠壁干扰 , 影像也不容易被发现 。
据悉 , 胆汁经过胆管开口排泄到十二指肠 , 如果这个位置因为结石等原因堵住了 , 胆汁排出受限 , 将影响患者消化功能 , 甚至导致急性胰腺炎;当胆汁逆流进入血液 , 还会引起黄疸等全身毒性症状 。
因此 , 当患者存在反复上腹痛的症状 , 血液检查胆红素增高 , 特别是直接胆红素升高 , 甚至已经出现黄疸 , 大部分提示胆汁排泄通道堵住 , 排除溶血、肝损害等其他原因 , 需要及时行ERCP 。
“小的切开 , 大的扩张”
张卫民主任介绍 , ERCP是针对胆、胰疾病的消化内镜微创诊疗方式 。 十二指肠镜是开展ERCP的工具 , 外观上与胃镜相似 , 但胃镜是往前面看的 , 而十二指肠镜是看侧面的 , 且操作空间小 , 入镜相当于“盲插” , 对医生的要求非常高 。 ERCP也被誉为内镜技术“皇冠上的明珠” 。
患者在全麻下 , 经口送入十二指肠镜到达胆总管开口 , 在X线引导下完成肝胆管系统/胰管的造影并开展相应治疗 。
“超过90%的胆总管结石可以采用ERCP成功取石 , 总的治疗理念是‘小的切开 , 大的扩张’ 。 ”张卫民主任说 , 以前不论结石大小 , 都是切开取石 , 现在大家意识到胆总管下段的胆胰括约肌是有功能的(可防止胆汁返流) , 对于较大的结石 , 采取小切口加球囊扩开 , 在最小创伤下完成取石 , 病人也能保留部分胆胰括约肌的功能 。
为减少胆管结石复发 , 术中要反复确认 , 结石是否清理干净 。 例如王叔的泥沙样结石 , 同时采用了球囊扩张 , 用取石篮自上而下反复拖曳 , 一点点引出小石头 , 术后再次造影确认效果 , 并留置引流管 , 最大限度避免结石残留 。
胆管支架解除胆道梗阻
据了解 , 胆胰疾病基本都在ERCP的适应症范围 , 包括肝外胆管结石、胰管结石 , 急性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胆瘘以及胆管癌、胰头癌等各种原因造成的胆胰管狭窄、梗阻性黄疸等 。 日前 , 张卫民主任团队就救治了一名胆管癌导致胆管恶性梗阻的高龄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