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小故宫给清代塑像拍了6张“胸片”病情诊断出来了

京西小故宫、北京艺术博物馆所在地万寿寺的清代塑像刚挂了一个“专家号” , 武汉来的专家拉着“CT设备” , 从西安一路高速赶来给它拍“胸片” 。 今天 , 结果出来了:这尊倒坐观音泥塑像的颈部隐藏着一条贯穿裂隙 。
京西小故宫给清代塑像拍了6张“胸片”病情诊断出来了文章插图
拍片结果出来了 , 观音泥塑像的颈部隐藏着一条贯穿裂隙
万寿寺观音像抢险监测勘察项目执行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教授崔德山说:“下一步 , 我们将结合裂缝的位置、方向、大小以及头部的倾斜度 , 对观音像结构的受力状态、损坏程度、头部的稳定性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估 。 ”
塑像拍“胸片”方圆50米禁行
看“专家号”的塑像住在万寿寺大雄宝殿后门处 , 身着薄衣、露臂赤足 , 左腿屈膝 , 右腿自然下垂 , 盘坐于须弥座之上 , 右手扶膝 , 神态庄严慈祥 。
这尊观音像建于清代 , 由于饱经岁月侵蚀 , 观音像身下的须弥座已经出现断裂 , 为固定像体 , 须弥座前已经撑起钢支架 。 4日下午3时许 , 观音像前 , 搭起与观音像同高的施工脚手架 , 崔德山和同事正在殿内为观音像的“体检”做着最后的准备 。 他们身旁 , 放着两个“大黑匣子”和不同大小的黑色胶片 。
京西小故宫给清代塑像拍了6张“胸片”病情诊断出来了文章插图
调节曝光度和曝光时间
“给观音像‘看病’ , 就和医院大夫给病人看病是一样的 。 ”崔德山说 , 两个“黑匣子”里 , 分别装着电磁波发射器和胶片扫描仪 , 开始“体检”时 , 需要把胶片放置在观音身体的不同部位 , 通过发射器 , 电磁波穿透观音像 , 成像在胶片上 , 再用扫描仪对胶片进行扫描 , 观音像的内部结构就可以传输到电脑上 , “观音像的体内 , 哪里出了毛病 , 一目了然 。 通过调节曝光度和曝光时间 , 可以观察观音像局部病害信息 , 进而对胶片上呈现出的‘病痛点’进行分析 。 ”
京西小故宫给清代塑像拍了6张“胸片”病情诊断出来了文章插图
观察观音像局部病害信息
下午5时 , “体检”正式开始 。 “这种无损检测技术 , 相当于给观音像做了个‘胸透’ , 可以发现隐藏于表面之下的裂缝和内部结构 。 ”崔德山和同事爬上脚手架 , 将胶片小心放置在观音像的背后 , 他解释说 , 人在拍片子的时候 , 可以灵活调整姿势 , 而观音像不能移动 , 只有移动胶片 , 这实际上加大了现场工作的难度 , “每拍一个部位的影像 , 我们都要在开始之前手动放置胶片和发射器 , 拍摄过程中 , 所有人员要离开现场50米 , 远程操作 , 等一张片子拍好 , 通过扫描仪读取影像后 , 再来给下一个部位摆放胶片和发射器 , 如此反复 。 每张片子从布置到扫描出来 , 大概要花半个小时 。 ”
6张“胸片”探出内伤
拍摄一直进行到晚上9时许 , “体检”结束 , 专家一共为观音像拍摄了6张片子 , 分别涉及观音像的颈部、肩部、手臂、须弥座 , 以及观音像周围的五彩悬山 。
崔德山在观音像颈部的胶片上 , 发现了一处暗藏在内部的“伤痕”——“这条裂隙的长度近20厘米 , 宽2至4毫米 , 近水平状 , 已经贯穿颈部 , 只靠中间的木结构维持稳定 , 但在表面基本看不出来 。 在此之前 , 观音像经历过重修 , 因而把内部的信息掩盖了 。 ”崔德山说 , 从外观上看 , 观音像的颈部只是有一点点龟裂 , 通过透视可以看到 , 内部其实隐藏着一个较宽的裂缝 , 透过裂缝 , 内部的龙骨隐隐若现 。 下一步 , 专家将结合裂缝的位置、方向、大小以及头部的倾斜度 , 对观音像结构的损坏程度、头部的稳定性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估 。
京西小故宫给清代塑像拍了6张“胸片”病情诊断出来了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