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学习能力
学霸之所以被别人羡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高效学习能力实在是太强了。那么我们怎么学会他们的能力呢?让我们接着看下去。锁定源头知识
一个概念:源头知识。长江的源头在中国西藏,很难想象在上海、在武汉看到的浩浩荡荡的长江,其源头竟然这么狭窄,好像一个人躺下就能将水流拦住一样。
就像河流的源头一样,知识源头,是知识发源的地方,是知识刚刚被创造出来的地方。这里的知识浓度和质量极高,有丰富的底层逻辑和基础概念。当顺流而下,离源头越远,支流越多,混入的杂质也就越多。当一份知识掺入了太多杂质时,恐怕只能勾兑成鸡汤了。所以高效学习的第一步是锁定源头知识,屏蔽各种鸡汤知识。
举个例子,一手信息:知识的源头,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Simon)在1973的时候,与合作者威廉?蔡斯(WilliamChase)共同发布了一篇关于国际象棋大师与新手的论文,首次提出专业技能习得的「十年定律」,他发现象棋大师的长时记忆中有5-10万个棋局组块,他推测这需要花费十年的时间。
1976年埃里克森基于西蒙的研究,进一步拓展了象棋大师的研究,并且和他合作发表论文。1993年,埃里克森与另外两位同事基于大量的研究,发表一篇中文名称:《刻意练习在获得专业表现中的作用》这是一手知识。
二手信息:忠实转述一手信息,2016年,论文主作者埃里克森发现自己的理念被误读,出了本书《刻意练习》。埃里克森在书中强调说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时间门槛让保证一个人成为大师。
三手信息:为传播而简化和极端化观点的陈述,有个叫格拉德威尔的人读了埃里克森1993年的论文,全书没有提「刻意练习」这个主概念。只是抓取出来一个「一万小时定律」,写成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异类》。一时风靡全球,就算你没读过也一定听人说过「一万小时定律」。在文中,他充满激情的表达:「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四手信息:为各种动机充满个人经验的情绪化表达,有无数公众号、人生导师、各种培训师和励志作者,开始基于自己的经验解读「一万小时定律」,告诉你任何人只要努力都能成为一个领域的大师,然后推销自己的方式:成长之旅,一万小时的诀窍、一万小时的工具和方法,以及感人的故事。这是第四手信息。
现在你检索一下,你各自在一二三四手信息里花费了多少时间?其实如果你能有英语四级水平,配合谷歌翻译,基本上1小时就能读完那篇一手信息的论文,4小时读完《刻意练习》或者《异类》,不过显然后者含金量更少,但阅读奖赏更高。但是大部人会被忽悠进入第四手信息流,搞不好还真的盲目去实践,花去了100小时。
这里不是贬低第三、四手知识,三四手知识有它的优点,受众面大,传播效率很高,门槛不高,是大众有机会发现源头的重要手段。重点是你作为学习者的追求,你喝到了第三四手知识,是否有向源头走近的追求?还是一直在这里继续舒服的猛灌?
你应该刻意辨析一二三四手知识,你需要找到更多更好的产出一二手信息的资源。一般来说,下面这些内容是好知识的概率更高:
使用App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App中查看
??App内查看|大脑是一个可以持续成长的东西。是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那些最核心、最常见的大脑能力,全部都是可以成长的。问题只在于,你是否懂得,大脑成长的奥秘?
这一篇文章的内容,值得你我用一生去学习,去体验和实践。
一、大脑能力是否可以增长?
学生时代,我一直是所谓的学霸,尤其初中高中时,在全市高手集中的学校里称霸,同学对我的评价从来都是——“天生聪明”“天才”。
这个刻板印象如此之强,以至于很长时间之内我都不敢告诉别人,在小学时,我的成绩很平庸,对于奥数之类的难题毫无兴趣,作文也不生动,记忆力也一般。总之,勉强可能算是一点点小聪明,离“很聪明”尚有距离,“天才”更是离我太远。
如此的平庸,以至于我上初中的重点班都没考上,还是花钱买进去了。大家都知道,高中比初中难,初中比小学难。小升初,是竞争最弱、最容易的一个环节(至少在我们那个年代是如此的)。在这个最简单的小升初环节里我都没什么竞争力,你可以预估我的天赋水平有多少。
然而到初三的时候,我的天赋出现了一次大爆发。从初一时候的班级十名左右,到初三的年级12次月考全部年级第一。这是第一次周围的同学和老师开始惊讶于我的“天赋”,认为我超级聪明。尤其数学物理之类较难的科目,老师在黑板上出一道题,很难的压轴题,其他同学还在抄老师的题目,我就把题目从思路到答案都做好了。这更是我所谓“天才”的佐证。
那时候我自己都奇怪,怎么好像脑子突然聪明了?真的,有些题目的思路非常奇怪的,我就是莫名奇妙的能想出来,第一次见到就会做。那段时间,我的思维能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周围的同学,原来看起来和我差不多聪明的,突然一下就被我拉开了差距。这个差距,不是他们的学习不认真了,就是感觉在智商上出现了差距。
高中的时候这个情况再一次重现。进了全市最好的省重点高中,高手云集,竞争更加激烈了,高一时,我在班级里只有20名左右的水平,年级里300名开外。但是到了高二,我突然又智力爆发了,进入年级前10名。真的是智力爆发,不是更加努力了之类的。论努力程度,我高一时就已经足够努力了。
人的智力难道不是固定的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突然的爆发增长?
二、大脑成长的奥秘,在于一种力竭感很多年以后,我回顾那时的场景,逐渐明白为何会出现那种突然的智力爆发。尽管那时是我因为一种非常搞笑的原因而选择了对应的行为,今天我却发现,正是那搞笑的原因促使我一路成长。
在上面两个智力爆发的时期,我都做了一件事情——把自己的智力、脑力逼迫到极限,形成一种强烈的大脑的力竭感。你可能不太能够理解什么叫做大脑的力竭感,让我先来解释一下,当年的我是因为什么样的可笑原因而选择了这种方式。
或许有人知道,当年有一部火遍全中国的日本格斗漫画,叫做《七龙珠》。七龙珠讲述的是战斗种族赛亚人的战斗故事。漫画中赛亚人的战斗能力超强,源于他们的一个种族特点——每一次体力用尽、濒临死亡后又活过来,战斗力就会飙升。所以在漫画中多次出现一个场景——赛亚人将全身所有的力量全部用尽,极端疲惫、表情极端痛苦,在死亡边缘垂死挣扎,滩在地上,连用手爬的力气都没有了。当赛亚人度过这个难关后,他的战斗力就会大涨。
我看多了这漫画以后,如此的沉浸其中,以至于不知不觉就把这种“体力用尽濒临死亡又被救活”的模式套用在自己的身上。当然,我没法找人打架打到全身力气用尽,于是选择了把难题当做敌人,把大脑的思考力当做体力,经常采用这种“脑力用尽濒临死亡”的模式来学习。
你也可以想象,假设你的身体状态是做俯卧撑20个就会累了,那么,当你做了30个的时候,身体会有什么感觉?就会感觉非常累了,很想休息。但是你又强行做到了50个,这时候,又会是什么感觉?你会觉得已经到极限了,必须休息了。可是还不行,还要再继续做下去,一直做到100个。
这样,你就短暂的体验到了一种力竭感。
然后,你把这样的力竭感类比成大脑的感觉,就是我在上面的两个时期,所经常感受到的状态。
你一定要理解,大脑感觉到劳累,和产生这种力竭感是有多么的不同。长期工作以后,我们的大脑自然会感到疲惫,这没什么了不起的,就像一个战斗力超强的格斗家,几天不吃饭都会饿趴下。
可是让赛亚人不断变强的不是不吃饭的饥饿乏力,而是吃饱了以后,却在短时间内以高强度的格斗把能量全部耗尽。对应的,大脑的力竭感也不是因为持续工作太长时间而疲劳,而是,在短短的两三个小时内就极高强度的使用脑力,然后造成大脑的力竭感。
力竭感,一定是主动高强度用力而造成的。
那个时候,我常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对着一道超级难题,连续死磕几个小时(一般2-3小时左右)。这几个小时,我不是面对着难题发呆,而是持续高速思考和尝试,快速消耗脑力。
我不知道你是否体验过这样的感觉,很痛苦,非常的难受。我想一般人肯定会忍不住去看答案或者放弃,因为真的太难受了,感觉大脑要爆炸。实际上,一般人的习惯是20分钟左右放弃,30分钟很多人就到忍耐极限了。可是我一次次不断逼迫自己持续更长的时间,一次次把自己的大脑思考力耗尽。
这种痛苦,没有体验过,不会知道它能够强到什么程度。毫不夸张的告诉你,初中我进行这种突破的时候,有时会痛苦的趴在桌子上哭。
是真的哭,不是用夸张的手法去形容,而是真实的会哭出眼泪来。这种哭,也不是那种生气了、委屈了、很悲伤的流泪,而是力竭的哭,有气无力的哭,连哭都哭不出来的哭。
你要区分,这不是因为做题做不出来的痛苦、自卑、恨自己无能的哭,而是不带这些情绪,仅仅是因为力气用尽后的痛苦式的哭。具体表现为,只要放弃思考,躺倒床上休息,就立刻不会哭了。
一段时间内,我每天晚上在家里反复使用这个方法虐待自己的大脑。大约1个月之后,我就感觉到了文章第一部分所说的那种智力的爆发。这是我初中的经历。高中时候与此类似,不过由于已经有了初中时候的经验,倒是没有累哭,而是在力竭之后失神的瘫软趴在桌子上。
这种力竭感,给予了我两次爆发式的大脑成长。原来,我们每一个人,真的是大脑能力的赛亚人。
三、来自认知心理学的证据最有意思的事情在于,这种从超级赛亚人的身上领悟出的力竭模式,居然还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中找到了一点对应的证据。
当我们记忆文章的时候,最习惯的方法就是反复读,反复背诵。当我们反复背诵的时候,实际的模式就是,尝试背诵一下,如果哪个地方忘记了,想个几秒钟(一般不超过15秒),然后就确认自己是真的忘记了,再次去朗读课本。
众多心理学实验都确认,这种记忆方法是非常低效的。比较高效的是下面一种。
在你背诵文章的时候,可以尝试不断测试自己。注意,不是单纯的反复朗读,而是稍微读一两次后,就强迫自己尝试把文章背出来,很费力的去回忆刚才背了什么内容,不能几秒钟就放弃了。这种方法的记忆效果,比单纯的朗读要强的多。
从力竭的程度上来说,第一种方法耗费的脑力就很低,而第二种方法就很耗脑力。你可以尝试一下,在好像已经遗忘了文章的时候,强行逼迫自己去长时间回忆,不准再去看书,持续5分钟以上——仅仅5分钟而已——脑子在不停的想,不准发呆、不准停下来,会让人觉得多么的疲惫。
有心理学家统计了几百个关于记忆的实验,最终明确得出结论,正是这种费力、痛苦、让大脑疲惫的主动造成力竭的行为,造成了记忆效果的提升。这种力竭感,在记忆的学术研究领域,叫做effortprocessing(耗费努力的信息处理)。回忆文章的时候感觉越困难、越消耗脑力,记忆效果就越好。
可以看到,在记忆领域,这种赛亚人式的力竭做法依然是成立的。
那么,这究竟是一个巧合,还是真的是对大脑运作方式的一个确认呢?我们还可以继续看。
比如,比起简单的普通学习(阅读材料、理解材料),费曼技巧是一种被广泛证实有效的深度学习的方法。费曼技巧能够同时促进人的记忆和理解,尤其是对于比较难的内容的理解,有很好的效果。
所谓费曼技巧,简单来说就是,在大脑中模拟给别人讲课。所以也可以这样理解,费曼技巧所做的事情,就是把阅读材料、理解材料这种不太费力、不会造成你力竭的事情,转化成给别人讲课这种比较费力、让你形成主动消耗脑力的事情。这种形式的转化让你的力竭感能够更容易产生。
可以认为,是这种力竭感推动了你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你看,不仅大脑的记忆功能会被力竭感推进,理解也是一样。
再比如,学习知识的时候,比起普通的学习,更好的方式是写文章(或者做演讲、开课程),把知识教给别人、展现出来。很显然,写文章是要让你上升到作者的水平,普通的学习仅仅要求你拥有学生水平,那么写文章就会比普通学习更容易造成你的力竭感。或许未必真的会力竭,但是肯定要更加费力一些。
所以,不论是大脑的理解还是记忆功能,都会被力竭感所提升和推动。大脑的其他思考功能,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样可以。
四、一些注意事项和难点这种主动消耗脑力,乃至消耗到力竭的方法,极少有人在频繁使用,因为它让人很痛苦。大部分使用这个方法的人,都是被外界所逼。比如,被高考和考研所逼,短时间让自己力竭了几个月;被工作的领导所逼,短时间力竭了几个月。
这几个月的力竭式训练,极大的开发了他们的大脑潜能,但是由于其痛苦程度太深,一旦脱离了外部压力以后,这种训练模式就停止了。
- 怎样保持自律,怎样提高脑子的记忆力和思考能力,怎样保持冲劲,怎样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 怎样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
- 女生在理科的天赋和后天学习能力上是否不如男生为啥
- 怎样提高文综的选择题正确率
- 怎样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
- 超强的学习能力是咋样练就的
- 打麻将怎样提高胜率
- 水瓶座的女汉纸怎样提高EQ,怎样变成淑女。跪求解答?
- 我俯卧撑一口气才能二十多个,怎样提高一口气的水平达到50
- 怎样提高仰卧起坐水平